我国的航海,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奴隶社会时期,随着木板船的诞生,出现了大规模的海上运输和海上迁徙,中国航海事业开始形成,此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三个大发展时期,至明初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到达了*。王杰、李宝民、王莉编写的《航海史话》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对中国的航海人物、事件、技术、法规以及管理机构、港口等多方面的描述,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华航海文明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概况。殷人航渡美洲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否确凿?郑和下西洋究竟经过了哪些国家?读者从《航海史话》这本书中可以一一得到解答。
中国古代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詹姆斯在杜瑜编著的《地理学思想史》中也承认“古代中国对地理学的研究是很重视的”,中世纪“中国人的成就为重要”,并认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作为其广博学术传统的一部分,那时就有了长足进步,超过基督教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的确,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于先秦,成熟于秦汉,发展于唐宋,辉煌于明清。无论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对域外的地理认识,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一直处于*地位。即使在科学地理方面,早在北宋时,沈括就在地理学的很多领域探寻自然规律,已见科学地理学说的端倪。本书就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所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作了叙说。
李宗山编写的《家具史话》概述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家具特征及其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关系。在家具分类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中国家具史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因起居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中国家具史的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古典家具和晚期古典家具。早期古典家具自战国时期开始走向繁荣,其代表便是楚式家具及后来的汉式家具。晚期古典家具至明代趋于鼎盛,其代表便是明后期至明中期以前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家具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历代家具的发展状况展现出来,尽可能全面、清晰地反映中国家具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规律,以期使读者对中国家具的历史演变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围绕着张謇与大运河的关系,介绍了被人称为近代大运河治理先驱与 清末研究水利的学者 张謇治理大运河的故事,从创办河海工程学校、培养现代水利人才,利用现代测绘方法、勘测运河沿线资料,组织修筑运河堤坝、亲力亲为督促施工等方面,反映了张謇超越常人的治运思想和勇于创新的治运实践,并分析了其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既是一部张謇研究的新作,也是运河史人物重要的成果,值得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本书是由中国古代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集体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很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其产生的直接动因虽是军事需要,但从根本上讲屯田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初产生于西汉封建政权的边境地区,对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为历代封建政权所仿效和发展。唐代以后,屯田逐步盛行于内地,屯田的军事目的也渐渐减弱,经济因素不断增强。到明代,屯田进入鼎盛时期,屯田遍及明政府辖区各地,成为明代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也成为明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到清代,随着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屯田这一农业生产形式也走到了尽头。
陈瑄是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本书分 武将陈瑄 海运干臣 治河能臣 漕运元勋 护漕神祇 5个章节,从家世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海运、河道、漕运等3个方面介绍陈瑄对大运河疏浚治理方面的贡献,详细介绍了他治理河段、改革运法、管理运军等方面的举措。陈瑄在身后由治河能臣上升演化为河神,其运河治理策略和精神被后世广泛认同。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农民通常是用祖辈相传的老方法种田,它虽然不像西方的种田方法那样显得很科学,但传统的农业种田方法毕竟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基本上还是与科学道理暗合的。19世纪后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指出:西洋各国的农业技术有些方面比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更合理,故应该取法他们,把其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用到我们的农业生产中来。所以从那时起,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开始效法西方。《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农业改进史话》就着重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粮食作物品种、经济作物、林业、农具等方面的改进情况。
......
本书介绍了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的故事,他采取恢复漕运、改革盐政、重启常平法等财政措施,为唐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重点介绍了刘晏对唐朝漕运的改革。刘晏将漕运由过去的民运改为官运,实行水路直达运输,降低了漕运成本,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保护了漕船安全,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刘晏改革漕运的很多做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堪称以运理财的人。
于佑虞,民国学者,史学家、社会学家,所著《中国仓储制度考》开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之先河,对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等研究卓有贡献。《中国仓储制度考》分为3章,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并详细介绍常平仓、议仓、社仓及仓储制度的利弊,开研究之先河。
于佑虞,民国学者,史学家、社会学家,所著《中国仓储制度考》开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之先河,对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等研究卓有贡献。《中国仓储制度考》分为3章,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并详细介绍常平仓、议仓、社仓及仓储制度的利弊,开研究之先河。
......
......
本书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江淮漕运通道开拓者 陈登及其修筑运河、治水利民的历史故事。陈登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功绩是重修邗沟,再次沟通了江淮之间的水上运输通道,使大运河早的一段古邗沟得以恢复生命力。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开陈公塘为运河补水,筑捍淮堰、破釜塘发展江淮一带农业生产,成为曹魏集团开区间运河和实行屯田制的早实践者,为汉末运河的复兴和江淮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00多年过去了,陈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他所续修的邗沟却发展成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的一段至今仍在发挥着国之命脉的重要作用,陈登也作为开凿维修运河的重要人物而载入史册。
本书以隋炀帝杨广次贯通大运河为主线,描绘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和他的功过得失,重点介绍了隋炀帝杨广开通的这条以洛阳为中心,横贯整个东部地区的内陆水上要道,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维系和巩固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1000多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利用了大量文献史料和部分考古资料,对隋炀帝的一生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肯定了隋炀帝作为隋唐大运河奠基者的历史地位。希望读者可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来更好的认识一个真实的隋炀帝,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蚕桑丝绸业的发祥地,是丝绸的祖国,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中华民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是早和伟大的发明之一。丝绸彩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材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充当了中国同周边邻邦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的“文明使者”。举世无双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贸易对古代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乃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书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古代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练漂、印染生产的相关情况,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产地分布、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对外传播等
本书是由吴伯娅编写的《圆明园史话》。《圆明园史话》的内容提要如下: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奇迹,也是中国当时收藏珍宝、文物和图书的皇家博物馆,更是中国当时的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圆明园的兴衰始末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息息相关,几乎是清王朝自康雍以后的一个缩影。它所经历的辉煌与屈辱,铭刻在亿万人的心灵深处,世世代代难以泯灭。
宫殿是集中社会财富、智慧与技能而建造的*的建筑,是王权或皇权的象征,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生产水平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等级秩序。《宫殿建筑史话》这本书概括、通俗地讲解了中国宫殿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列举了历代典型宫殿实例,生动具体地显现了历*为辉煌的建筑成就。《宫殿建筑史话》由杨鸿勋编写。
本书以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与京杭大运河的建设为核心主线,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早年治水实践讲起,注重揭示这些经历对其后来主持大运河工程的启发和影响,继而详细介绍了郭守敬规划、修建通惠河、会通河的过程,并从水利角度分析郭守敬在中国大运河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世对其治水功绩的评价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