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厚葬毁了大汉江山、东汉王朝的财政困局、别说宋朝不差钱儿、经济学家王安石的两大创新、白银让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谁偷了康乾盛世的馒头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为广大读者解读货币对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诠释货币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海上马车夫的世纪辉煌、鲁滨孙是个奴隶贩子、棉花大战中的 X 因素、牛顿让银币遭殃、为了3便士茶税丢掉13个州、一战爆发与钱无关、美元成了世界Q币、国家信用多少钱一斤 本书站在经济的视角,讲述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五百年中,世界历史和经济演变中的精彩故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国命运的经济共性和个性。通过观察全球列强五百年来的盛衰过程,探讨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得失成败。
赛雷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全新作品! 爆笑趣味涨知识!电影式全场景,全彩漫画还原百年保时捷历史! 随书附赠保时捷官方授权车卡,隐藏限量金卡! 作为以 汽车 起家的 赛雷 ,在时隔两年之后全新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作品。用趣味漫画形式全面生动展现了保时捷百年发展历史,这可能也是普通人离保时捷近的一本书。让读者在爆笑中涨点知识!
《符号密语》讲述了符号背后的人类文明史。本书分三大层级、五大主题,共收录500种符号,涵盖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东方到西方,上至宇宙天体,下至自然万物,既有宗教符号,也有民族图腾,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不一而足。除了介绍各种符号的内涵,还从文化、历史、心理学等角度阐释它们产生的根源和演变历程,并对若干特定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团体及其符号体系进行了深度挖掘,揭示了它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帮助读者洞察这些事物背后的思想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本对晚清民国纳妾法律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妇女史、法律史著作,立足于司法机构会议记录,不同地区出版的期刊,以及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了妾在社会、家庭中的百态,展演了妾这一群体在法庭上捍卫自身权益的戏剧性故事,对20世纪中国法律对妇女及其家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同时,作者以性别、家庭、法制、社会文化等视野切入,联通法律史与妇女史,探索了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如果作用于妾及其家庭的,以及其带来了怎样的婚姻乃至家庭关系变革,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和性别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变化与普及。
本书为 超级教授 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农业内卷化 这一核心观点, 没有发展的增长 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借用美国哲学家梯利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论述,书法史研究亦有三大任务:明变、求因和评判。 明变 即完整地描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使读者知道古今字体与书风变迁的线索,这是书法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求因 是把书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来观照,分析各种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 评价 则是基于对书法未来发展的认识,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思考,本书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帖学、碑学等专题展开,以500余幅历代作品为例,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包括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的沿革变化,以及从帖学到碑学再到碑帖结合的经典样式的探寻过程;亦将书法艺术纳入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之下,关注书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并考察各种
本书以大量史料文献结合档案材料,复原了中国1964年10月16日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历史过程;前史后传,兼及国际、国内的背景史事,尤其是中苏从友好援建到后来的交恶撤援,以及美国核威慑核讹诈的外部环境变化,国内从中央顶层设计、军委决策领导到科研技术部门与专家的攻坚克难,叙事井然有序,史料脉络清晰,是一部著述态度严谨、史料史实真实可信、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著作。 全书在史实、人物钩沉描述完整清晰的基础上,本书以史带论、聚焦 两弹一星 精神,对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这24个字,分别结合史料加以梳理阐释,体现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的立意高度。
本书是系统揭示清宫物质生产的学术著作。围绕清代宫廷制造机构造办处,考证其作为御制造物机构的历史渊源,结合清宫造办处形成的原始档案,为读者呈现出造办处京城内外的全局性的作坊分布、人事运作和器物制作逻辑。 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全新的技术发展案例,为中国技术史、工艺美术史、艺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借鉴,也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中国古代宫廷技艺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从石器时代的兵器,到青铜时代的兵器,再到铁器时代的兵器,讲述了格斗兵器(戟、剑、刀、斧)、远射兵器(弓弩)和防护装具(甲胄)的产生、发展直至衰亡的历史,也涉及古代战车、骑兵乃至火药兵器(火铳、火炮)的兴衰,对与兵事有关的武库、兰、军乐等也有述及,全书旁征博引,对中国古代兵器做了最详尽、最严谨的梳理。
人人都知道相对论,却鲜有人知道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穿越了战争和民族主义的隔阂,结合了两位敌对国科学家的努力,构成了国际科学共识的一块基石。 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史作品,既展示了相对论征服世界的历史,也呈现了充满隔阂和敌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身处敌对国的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如何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使得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理论。马修 斯坦利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科学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战胜偏见和民族主义的史诗,也是对当代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赞歌。
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政治史作品。所谓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本书以隋唐两代 三省制 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系统考证了隋唐时期三省制确立、发展、再造的过程,及其决策与行政的具体运作方式,反映了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全貌。经过系统梳理,作者特别指出中枢体制在中唐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三头』体制取代了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组成的旧中枢,颠覆了一般认为唐朝中枢体制始终是三省制的传统认识。本书还揭示了中枢体制演变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政局剧变的密切关系,是一部隋唐制度史研究的力作。
这部《中国思想史纲》是结合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一起编著的。由于比较偏重哲学思想的论述,1963年曾以终是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1980年和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分上下册出版,后数次重印。
本书综合编年体官修史书、各类典章、档案、文集、年谱、笔记等史料,对清代刑名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详细梳理。同时,在制度史研究中引入对人、事的考察,刻画了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刑部技术型官僚形象,由案件的驳议往来,再现刑部与其他中央机构及地方官员在法理、人情、利益交织情况下的多重博弈。 全书通过分析清代皇权在刑名体系中的环节性作用,揭开了有清一代如何提升刑名体系的运作效率,以维持全面制度化治下的政治与社会稳定,由此缓解统治合法性的危机。
一部涵盖全球各文明的渔业全史 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鲜 都是人类生存的见证者 现在人们每天都能吃到鱼,但你知道这些鱼来自何方,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鱼的吗? 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海鲜不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鱼是富庶、繁荣的象征,常在节日和庆典中作为佳肴出现,寓意 年年有余 ;金鱼等观赏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钓鱼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海鲜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商品。 本书讲述了人类、海洋与海产长期互动的历史。考古学家布莱恩 费根从200万年前,古人类徒手捉住第一只鲶鱼开始,以重大考古发
大象出没于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处角落: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的猛犸象, 盲人摸象 的寓言,昂贵的象牙制品,罗斯福的猎象传奇,马戏团中的大象表演 许多有关大象的谣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它们在将死之时走向 大象墓地 ,会为同伴的死而哀悼哭泣 ;它们没有关节、害怕老鼠、一生只交配一次 海伦 凯勒曾形容它们是 太阳底下最悲伤的动物 ,它们在动物园里被视作人类的朋友,却也不时扮演饲养员的杀手。 人类对大象似乎有种古老的迷恋。然而数千年来,我们为大象着迷,自以为了解大象,却忽视了大象有其本来的面目、有其自己的历史,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中则充斥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愿景。原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大象来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在世间的位置。 本书利用广泛的资料,包括市政文件、博物馆的藏品、动物园的记录、猎手的回忆
《编码与传播:19世纪电报的编码技术及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一书研究了19世纪的机器语言 电报编码的历史,通过详细追溯其跨越欧洲大陆、英国及美国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电报编码在改变新闻传播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本书还揭示了在工业革命期间,这项被广泛忽视的软技术如何作为信息革命的加速器,推动了 19 世纪新闻行业的显著变革,并为现代新闻业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 本书目标读者包括传播学和技术史的研究者、爱好者和专业教师,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共同思考信息社会的起源。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次国民健康调查、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 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学科知识的 援西入中 ,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 传播 与 接引 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 西学 ( 东学 )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 分科知识 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 学科知识史 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