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内容简介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 恺撒 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 封建制度 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瑞士- 勃艮第 战争中的复兴。第四卷将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一直论述到了 拿破仑 时代。 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体制与战略战术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战争艺术本身,而在于认识世界史。 在本书里,汉斯 德尔布吕克运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搞清楚过去战争中那些 微不足道的事件 和 琐细的事实 ,只要历史学家知道过去的战斗在其中发生的地形,他就能用现代地理学的所有知识核实流传下来的报道,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同名图书,展览热展中! 本书以历史时期分为 先秦服饰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 全面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复杂的演变过程 ,华夏衣冠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吸收,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 除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图外,书中还绘制了大量 线图 ,并有特别制作的 15尊 不同时代的 服饰复原人像图 ,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广西古建筑地图》重点介绍了广西现存的300多处古建筑,并适当补入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建筑,资料翔实,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作者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的主要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等,系统介绍了广西现存古建筑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可作为研究广西古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工具书。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姜义华教授根据其所作三部关于中华文明的著作重新修订整理而成的合集。 《中华文明的根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三大根柢与四大核心价值。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立足中华文明的根柢,充分依靠支撑着这一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完全改变了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变革而一步步实现的。 《中华文明的经脉》延续了出版于《中华文明的根柢》一书中的基本思路,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是有机的整体、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鼎新》主要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以创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为中心的文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绪论卷》和《先秦卷》合集。绪论部分通过对中国城市史研究成果的细致爬梳,展开学术史评述,在聚焦城市研究核心关切的同时,对既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先秦部分以先秦时期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城市起源、历史分期、城市数量及规模、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深化对先秦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考察城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文明发展的轨迹。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清代卷》,不仅重点研究了清代内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还将内陆边疆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展现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全书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对清中前期城市的破坏与重建,清代城市形态、数量及规模的变化,晚清城市的发展及变迁等加以研究,深化对清代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元明卷》。上篇以元代的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再现城市发展的基本轨迹,不仅对城市发展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自然、人文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体系、数量及空间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进行研究,还对 省制 的创设等进行重点探讨,揭示出元代城市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下篇以明代的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明代城市的周期性发展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等问题,并以军事城市和建制城市的兴起、数量与规模等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民国卷》,对民国时期城市发展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等级体系的变迁、城市人口与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这一时期城市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同时还以城市婚姻生活与家庭变迁、城乡关系变迁为切入点,直观地展示出民国城市发展新旧混杂的过渡性特征。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宋辽夏金卷,分四编。编以宋代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中心,在分别梳理北宋、南宋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如城市分布、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变化,城市生活变迁等进行探讨。第二、三、四编分别以辽、夏、金的城市发展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其城市兴起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数量、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居民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等。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一百年的人文背影:中国私立大学史鉴》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私立大学从萌芽、勃兴,到壮大、迁徙,再到调整、裁撤乃至终成绝响的历史进程。既有对其发展的历史梳理,亦有对其著名师生的简要介绍,更有对其历史经验的扼要总结。全书叙述史传结合,文笔沉越跌宕,谱写了一曲中国私立大学百余年历史变迁的悲壮之歌。
中国机构编制史是研究国家机构、职官与职能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国家机构编制主要围绕如何巩固王权、皇权等政权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中枢机构的不断调整上。当皇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当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时,皇帝就会将身边的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由内官推上前台,使其逐步变成国家的中枢机构。当这一中枢机构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又会被新的中枢机构所取代。地方政权也是同样。在地方政权高一级的机构出现尾大不掉从而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时,统治者就会加以调整。当调整失败,皇帝也就会被取代。在地方机构编制中,县一级政权机构之所以延续两千余年不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国家机构编制围绕皇权而不断变化调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机构编制史的一条规律。中国机构编制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完
绍兴商会档案资料整理项目组在编纂工作过程中,在绍兴县(今为柯桥区)档案馆、绍兴市图书馆等处发现了十余种清末、民国年间绍兴当地的报刊,分别延续了十数年、数十年不等,均属珍稀报刊,在全国其他地方难以觅见。这些报刊几乎每期都有关于当时绍兴商会的各项活动、绍兴商人的工商业经营情况、绍兴县工商经济和市场、物价等等的新闻报道,或地方政府、商会发布的各种文件,是学术研究的珍贵史料,它们与即将出版的《绍兴商会档案汇编》是互补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地报刊中的绍兴商会史料是很有价值的、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批报刊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将会提升绍兴商会档案的价值,将会使研究商会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史料更丰满、更立体、更完整、更充实、更实证,将会推动商会历史及近代社会的深入研究。
国际道教学界有关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一些重要学者之间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原因是国外学者阅读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势。此前中国学者参与程度较低,而参与其中的部分中国学者,仍然摆脱不了对国外权威学者的盲从和盲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考察》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长,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的一系列争论,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中国学者对国际道教学界灵宝经研究长期争议问题的一个正式回应。 本书是一部严谨、规范、诚实、厚重的著作,除具体解决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等问题,还有维护中国学者在国际道教研究领域话语权的作用。而本书解决古灵宝经研究这一学术难题的经验和启示,将不仅有益于古灵宝经研究,甚至道教研究,更不失为当下的中
《中国玉器通史》是对中国玉文化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次以考古专家为主要创作队伍,以考古学者的视角全面盘点各时期考古发现的玉器,查阅并整理有关文献,分时段各自整合,努力展示出一个动态的中国玉器文化发展轨迹。可以说,《中国玉器通史》是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出版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出版社和主编提出“三个一网打尽”,即已有考古发掘资料必须搜罗完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必须全部查阅、有关研究论文和新动态必须全部掌握。请国内目前有实力的中青年作者编写,希望以优质的内容、美好的设计、精良的印刷,展现中国玉文化的历史面貌。 本套书共12卷,分别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卷》《新石器时代南方卷》《夏商卷》《周代卷》《战国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