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中国画学全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画学的演进,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实用时期(唐虞以前)、礼教时期(三代秦汉)、宗教化时期(六朝、隋唐)和文学化时期(五代至清),分期充分考虑了思想、文艺与政教对于绘画艺术的影响与渗透,开美术史著述之新风。从体例来看,除材料过少的实用时期外,每个时代都分列概况、画家、画迹和画论四节,广征博引,条分缕析,自成体系。附录部分涉及历代著录、地域分布、近代画家传略等内容,详明实用。从著述宗旨看,作者以画分东西二源的立论为中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争取了地位。
从有30000年历史的格鲁吉亚植物纤维,到包裹图坦卡蒙木乃伊的亚麻布;从丝绸之路,到帮助维京人比哥伦布早700年到达美国的羊毛船帆;从激怒清教徒的蕾丝花边,到推动工业革命的棉花和棉布??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各种面料都在定义、改变、提升、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金线》的 演员阵容 包括中国的嫘祖,英国的 狮心王理查 和*位获得格莱美奖终生成就奖的平 克劳斯贝等人,他们将带领我们与逃脱的奴隶一起奔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山坡,和宇航员一起在太空漫步。金线贯穿历史,为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带来令人难忘的冒险经历。
本书以黄金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了人类狂热追求黄金的历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神话到中世纪的欧洲、非洲黄金宝藏,从美洲、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再现了黄金从单纯的稀有金属到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全球财富的流动和权力中心的变迁以及世界各区域间的经济、外交、文化交流,是一本趣味性和深刻性俱佳的杰作。
这是以中国笑话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是一部梳理中国式幽默的开山之作。本书共分五章,作者首先以笑、笑话的基本要素、心理基础、概念等为研究开端,继而结合《诗经》《左传》《国语》《易》《汉书》《晋书》《史记》等史料,翔实整理了自西周至魏晋的中国笑话之萌芽时期、附庸时期和自觉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作者史论相结合,扒梳各种常见的文学作品、历史名作、笔记杂剧等,从中发掘出笑话元素,以新的角度予以记叙和评说,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史价值。
《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法律和法律制度,涉及到法律思想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史学相贯通。本书以制度框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东方和西方法律的比较,对法律和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法本质的理解。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国农村家族及行会的研究报告,在本书的构成上占居重要位置。另外,本书在整体上展示这一领域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有别于以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概述性著作。
本书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先生的遗著。全书共六章,讲述了中国政治史的分期和研究方法,分述中国自原始社会至唐朝的政治发展史。除绪论外,其余五章按政治制度划分,即无政治制度时期、氏族政治制度时期、封建政治制度时期。全书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无政治制度的原始社会、产生政治制度的氏族社会、封建社会(涉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高屋建瓴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史。文笔流利,生动有趣,分析丝丝入扣,填补了中国政治史理论研究的空白。
《*次世界大战战史(精)》是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现代战略大师李德 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详述*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集团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 兵灾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烟硝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本书关注民国时期的反新文学运动。这里的 反新文学运动 一词即从西本省三的 反新文化运动 而来。应该说,反新文学运动是反新文化运动思潮中与文学关系密切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中国的反新文学运动思潮主要有三股力量,即上文提到的 五四 前期以林纾为代表的旧派文人的反新文学运动、1922年以来 学衡派 的反新文学运动、1925年以来后期 甲寅派 的反新文学运动。本书正以此三股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为研究对象,又将这一运动置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背景下进行了审视和评价。中国反新文学运动不应该被完全否定,文学史需要给予其重新的定位。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环境史的一些思考。*章介绍了环境史的兴起、发展与主要的研究课题,第二至七章分别讨论环境与人口、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与疾病。在各章中举例讨论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呈现了环境史宽广的范围和视野。本书所举的论述当然不是毫无遗漏,不过,已足以展现近五十余年来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提供线索给有兴趣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参考。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作为我国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劳作中积累的陶瓷制作技艺的宝贵经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指从泥料的提炼选配,到后的入窑烧制等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流程。耀州窑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陶瓷烧制历史,是耀州窑一代代能工巧匠用勤劳和智慧践行技艺的传承,积累丰厚的制瓷经验,造就精湛的制瓷技艺,孕育独特的陶瓷文化。其中闪烁着古耀州人民充分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等价值。作为北方陶瓷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窑口,对耀州窑历史发展、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当代传承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中国社会史》是吕先生的重要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十八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其所论述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各项制度,大都从远古社会一直叙述到民国时代,也就是作者生活和写作的现当代,具有通贯古今、追溯源流、详其流变的特点。
汉画艺术,格高韵古,深沉雄大,中国一绝。这里的汉画是指雕刻在汉代建筑,如祠堂、石阙、墓室及棺椁上的图像。本书聚焦汉画艺术,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可以说是一本涵盖广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汉画艺术研究专集。
两千多年来,婚姻制度一直都紧跟着西方文明演变的步伐。婚礼仪式也历来是欧洲律法、信仰、文学及艺术等诸多领域关注的焦点,无论其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隐秘的还是隆重的,强迫的还是自愿的。从圣经中的一夫一妻制到拿破仑法典,从世俗权力和家长权威主导的联姻到阶级斗争,从历代王朝治下的百般禁忌到民族通婚,让-克洛德 布洛涅以大量的古代文献与当代研究为依据,运用精彩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婚姻全景图,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婚姻曾经是,也会一直是如实反映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婚姻史,特别是在一种所受影响彼此矛盾的文明中,就是一部几种不同力量不断冲突的历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本书以一个个短篇的形式介绍了日本茶道史上的众多名人,介绍了茶道在日本的发展,以及茶道和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适合对日本文化、日本历史和日本茶道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王莽被砍下的人头为什么会成为洛阳武库中的累世国宝?赵襄子将智伯的人头用作了什么,才会让豫让这样的大刺客选择蹲小厕? 传 首 于何时*次连用,人头 在路上 ,会有怎样的遭际?枭是如何变形为恶鸟,充当起中国古代礼教文化与专制集权接榫处的特殊零件 人头 的药引,将 传首 枭悬 楔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 人头,这颗长在中国历史耳垂与发际阴影中的小小胎记,它与生俱来是如此的隐蔽,却不断浮现于一个个逝去王朝的敏感部位。 传首 送头 枭悬 ,一类二十五史中隔三岔五蹦出来的高频词汇,却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与主流表达所着意遮蔽或习惯性忽略的盲区。作者从我们祖先某些不幸的脖子上折断、传送、展出乃至封藏的头颅入手,为我们揭开关于首级虽耳熟而未能详的内幕,一卷惊心动魄的中国首级文化史次第展开。
《 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 》记录了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 1893 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 作者 站在传统与现代之交,以 学生生活 教师生活 教育著述生活 为线, 给后人了解清末民初新旧鼎革之际的教育改革留下一份珍贵档案 。 从做学生时亲历私塾、书院生活,到当教员时探索新式教育方法,再到教育著述时反思新旧教育利弊,舒先生用历史的记叙方法,兼带描写,用心力书写了一部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 作者在本书叙言中说: 我写此书,于表白自己关于教育的生活外,冀供给读者以三十五年间的一部分教育真实史料,故一切以率真为主:在自己生活方面,固然以写作时的 我 力求客观地记述被写作时的 我 的真实现象;对于父母、亲族、师长、朋友亦本此态度,不避冒犯与嫌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