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 文津图书奖 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 技术对话 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 技术转移 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本书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当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本书的后几章将故事带入更具现实意义的21世纪,从全球视角讨论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人类世的挑战。
鸦片战争令中国朝野受到巨大震撼,在国难和家境窘迫的双重压力下,广东香山人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个就读并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容闳回国后,面对残败的山河,立志通过对外学习来改变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容闳的伟大设想得到了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曾李的推动下,清廷启动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幼童成为中国早的官派留学生。容闳作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可惜的是由于受到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留学幼童尚未完全结束学业,即被强制回国。 幼童们回国之初,受到严重歧视,被描绘成中了 洋毒 的国家叛徒,但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同时不放过一切可以证明自己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机会:中法马尾海战,幼童们的船舰击中法国旗舰,并创造了法国海军的阵亡纪录;
赛雷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全新作品! 爆笑趣味涨知识!电影式全场景,全彩漫画还原百年保时捷历史! 作为以“汽车”起家的“赛雷”,在时隔两年之后全新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作品。用趣味漫画形式全面生动展现了保时捷百年发展历史,这可能也是普通人离保时捷最近的一本书。让读者在爆笑中涨点知识!
《战争史》是 我们时代*卓越的战争历史学家 约翰 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跨越4000年的历史时空,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从人类诞生之初,到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战争从未远离。战争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 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 从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 二战 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基根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文明形态下的战争,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背后的冲突与对抗。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他们错了。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 天使之城 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老兵神秘死亡的军团病,到使新生儿出现畸形的寨卡疫情,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 微生物猎手 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 猎手 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终又是如何取得成
西夏因元代未修西夏史,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缺乏。本书利用历史文献和近代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和文物,就西夏灾害史做了系统的探讨。全书分四章,一是西夏历史沿革与自然人文状况;二是西夏的灾情和特点,包括灾情综述、主要灾害及其时空分布和灾害特点;三是灾害的危害与影响,包括生命财产损失,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波及一些城市消亡;四是救灾防灾措施与应灾的经验教训。在结语中提出综合国力是防灾减灾的基础,西夏综合国力偏弱,遇自然灾害力不从心,因此维护全国的统一对防灾减灾非常必要,并应加强实质性防灾抗灾措施力度。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书中收入130多幅图版,以便于读者图文对照阅读。
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编先就可靠史料中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串联,再对吴越钱氏后裔、北宋枢密使钱惟演的生平史料进行编年;*后附有百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论著目录。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 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 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
公元452年,匈人王阿提拉率领大军横扫意大利北部,兵锋直指罗马城,西罗马帝国岌岌可危。但是突然,阿提拉撤军了。帝国暂时得以保全。关于阿提拉撤军的原因,历史学家一直众说纷纭。*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提拉是折戟于一场传染病暴发。 1798年,拿破仑大帝入侵埃及。然而在很短时间内,他手下超过40%的士兵便在一场鼠疫流行中丧生。英国人随后轻易地将拿破仑大军赶出了埃及。14年后,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数十万大军到*后仅剩下数千人。而杀死拿破仑大军*多的,并非寒冷和俄国人,而是又一种传染病 斑疹伤寒。 没错,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但是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它们塑造了人类的身体和基因,并且参与了人类历史。传染病不仅影响着一场战争的成败,更影响着整个社会政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
埃里克·杰·多林著的《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野性北美多林作品集)(精)》记录了旧的毛皮贸易的兴衰。海狸、海獭和水牛被屠杀,它们珍贵的毛皮被制作成奢侈的帽子、大衣和雪橇毛毯。阅读这本书,就可以理解殖民者是如何开发、利用北美殖民地并在此定居,以及在此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因毛皮贸易的兴起而交替地变得富裕或者被剥削。正如多林都揭示的,既是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是一种造成毁灭的药剂的毛皮,与美国历史上的诸多关键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为一本通过年表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工具书。全书上起远古、下迄当代 21 世纪,一百三十余条西方艺术史重要事件始末叙述。年表标示公元、地区、时代,系以世界艺术史大事件、 流派兴衰、各时代艺术形式的变革、重要人物关系等, 方便查询,脉络清晰。一本书了解整个西方艺术史。
《中国散文史》一书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时间为经,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散文之演化历史。全书共分五编,内容包括: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和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完整勾勒出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