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人人都知道相对论,却鲜有人知道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穿越了战争和民族主义的隔阂,结合了两位敌对国科学家的努力,构成了国际科学共识的一块基石。 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史作品,既展示了相对论征服世界的历史,也呈现了充满隔阂和敌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身处敌对国的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如何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使得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理论。马修 斯坦利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科学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战胜偏见和民族主义的史诗,也是对当代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赞歌。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本书为 分拣历史 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 穿 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全书从细节着手,分典制与风尚两编,通过天子冕服、凤冠霞帔、官员补服、唐女服饰、近代旗袍五章,讲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撷历史丛林中古代服饰文化之精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本书聚焦福建这一 朱子学的原乡 ,以闽人的科举入仕之路与出版活动为切入点,分析福建在中国近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重量,兼容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视角新颖,考证翔实,足称海外汉学之力作。书分二部五章,第一部探讨宋明闽籍士大夫群体在士人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第二部围绕《资治通鉴纲目》及衍生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活动,揭橥朱子学对福建士人与出版者的深远影响。
这是SHOU部西南联大主题的书信文史掌故图书。全书选择与之前出版的西南联大史料、回忆录、日记、小说、纪实作品等不同的角度,以 靛花巷三号 这一历史地名为线索立体性辐射。全书自梅贻琦、胡适、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吴宓、朱光潜等一大批名家在战争年代所写的200余件代表性公私书信出发,以六十多万字的篇幅,贯连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战时通讯等史料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丰富样貌,可歌可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丰富多姿、厚重广博的抗战学府风景。全书还首次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是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抗战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是一部 史料中的史料 。
自诞生伊始,鞋子就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生活品,也是个人身份象征,还是时代的特殊标志。本书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详细讲述鞋子自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鞋靴演进史:从史前凉鞋,到中世纪尖头鞋、18世纪马靴、20世纪军鞋,再到现代运动鞋等; 二、服饰变迁史:从实用主义装饰搭配,到引领风潮的穿着时尚,人类服饰文化伴随鞋靴发展而变迁; 三、技术创新史:从日常性能到工程学、美学设计,从手工制作到机械生产,制鞋技术不断进步; 四、行业发展史:从个体工匠、产业作坊到规模化工厂,制鞋行业历经诞生、发展、壮大等不同阶段; 全书囊括10大发展阶段、20多种知识小百科、超175款特色鞋履、250余幅珍藏图片,系统描绘了8000年鞋靴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一部鲜活的人类服饰文化史,也是一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世界情报大战。在这场有史规模至大的情报战中,一方往往以情报搜集预判敌方意图,以欺骗手段干扰对方决策,以伪装战术化解敌方优势,一次又一次改变战争进程。 通过丰富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本书带领读者走近二战中的间谍、密码破译者和秘密行动,多角度了解战争背后的无声较量,全方位触摸战争的鲜活历史脉络,具体包括: ★战争历程:宏观介绍各方秘密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重要事件:细节讲述对战争影响深远的隐蔽行动来龙去脉; ★谍战形式:情报斗争的战略和战术随着局势变化迭代升级; ★机构沿革:各国谍报机构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情报技术革命紧跟科技大潮,在战争中花样翻新。 全书囊括5张大事表、10位间谍大师档案、45次暗战行动、240余份解密档案
如果人类没有疾病,世界历史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书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 ① 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 公共卫生发展史: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 治疗手段演变史: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 医药科技进步史: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等。 本书还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百科、200幅特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雷峰塔 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郭黛姮先生的《南宋建筑史》是一部有关南宋建筑的集大成式的断代史,全书内容宏富,分绪论、城市、南宋宫殿与行宫、南宋皇陵、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与市井建筑、宋代桥梁、建筑艺术与技术共十章,从南宋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展现南宋建筑的鲜明个案,探讨南宋建筑的艺术特点,解剖南宋建筑的技术特征,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具体而微的个例解析。《南宋建筑史》并以郭黛姮先生几十年来搜集、绘制的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为基础,图文并茂,以图说史,深入浅出地对专业建筑进行了图解式的细致研究。
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学术专著,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时间跨度为1920 1978年,主要论述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下篇主要描绘1978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历程,并在经济史的研究框架下分析若干理论问题。本书一方面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力图展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主要采取专题式探讨,即通过特定的理论聚焦,来选择合适的个案,进行指向特定问题的深度分析,以此来满足经济史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之结合。而各专题研究将不一定严格限制于相关时段范围内,在时间上限与下限两方面都有可能突破,从而更好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完整的探讨与分析。
本书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部分,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收录了吕思勉先生有关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论著,共计九种:《医籍知津》、《群经概要》、《经子解题》、《中国文化史六讲》、《理学纲要》、《先秦学术概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包罗之广,充分体现了先生 博通 的特点。然而 博通 之外,更有 执微 ,《九种》中又多见精于文本细读、校勘训诂之处,更不乏先生的独到见解。
本书描绘了医疗社会和职业变革的方方面面,深度解析美国医疗系统演化路径,以及美国医疗保健体系演化与病危重振,是一部医疗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获奖历史学家查尔斯 罗森伯格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即我们当代人对医院系统 如其官僚主义的僵化和冷漠、对高科技医疗的误入歧途的固守,以及其不受控制的成本等诸多不满,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显露无疑,且深深根植于此类机构当中。这个在杰斐逊时代还是技术上原始的、管理上家长式的、面向穷人和受扶养人的机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演变成一个资本密集、官僚主义组织的供所有人使用的医疗设施。《照护陌生人》探讨了医院的专业和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罗森伯格描述了在医院的教室和工场里对医生的关怀和犒劳,分析了护理和医院管理等新职业的产生,也研究了由虔诚的非专业理事所
本书定名 通史 , 通 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 纵观 和 综观 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船政是近代中国因应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试图走向工业化、近代化,由左宗棠创设集舰船制造、海军人才培养、水师建设为一体的国家机构。 陈悦的《船政史》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在按照篇章结构和时间线索全面介绍船政从1866年创设历经清末民国的发展历程。作者在囊括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辨析史料档案,提出了大量新观点,并对一些以往未被详细涉及的船政史局部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船政的政治地位、船政水师的历史、淮系势力对船政的影响、船政造军舰的技术情况、船政对北洋海军建设的影响等。另外,本书精选大量相关历史图片作为插图,还附录了精心绘制的地图、海军舰船和飞机线图。 本书堪称船政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19世纪上半叶,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 本卷展现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艺术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想及人文价值。 在这千年之间,中华民
海洋文明时代崛起 全球化序幕徐徐拉开 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1492 年为寻找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横跨大西洋意外登陆美洲并安全返回的航行,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直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哥伦布在 1493 年至 1504 年之间又进行了三次航行,每次都是为了证明他可以在几周内航行到中国,这些后来的航行更加冒险和暴力。远洋航行与征战,带来了财富与荣耀,也暗藏着恐怖与杀机。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展现了哥伦布完整的海上探险记,而不仅仅是 1492 年的大发现。这些航行还揭示了哥伦布对海洋不可思议的感知,他对天体导航和太平洋的存在一无所知,他的地图是幻想和妄想的混合体,但他精湛的航海技术,让他在这些探索中,未失去过一个水手。但在航行的后,哥伦布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