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史话/文化南京丛书 ,王前华//廖锦汉,南京出版社 【新华正版图书书籍】 作者 王前华//廖锦汉 原价 ¥20.00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7-01
严肃把这份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珍贵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传说,梳理、编写成《文化六尺巷》教材,使它系统地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将对青少年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文化六尺巷》也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有效载体
《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洛阳城内城外佛寺兴衰的情况。作者将洛阳划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区,分别记述各区共43所佛寺的详细情况。第五卷末还记述帛云、惠生出使西域沿途所见各国的风土民情以及物产等。这是一部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书,素为史学界所重视。
本书是旅欧归来的青岛80后小伙儿描述的自己眼中的家乡。他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展现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物产和人物,并讲述与青岛人有关的小故事。不仅画风别具一格,故事的趣味性也引人入胜。
《百姓生活记忆:上海故事》展现出人们心目中向上向善的力量,给观众带来价值取向的新解读。《百姓生活记忆:上海故事》包括了“文化广场变变变”、“记忆里的宣传画”、“50年前他们怎样过日子”、“侬好,老师傅”、“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等历史事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前门虽小,可观万象。 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到八国联军的炮火、慈禧光绪的仓皇弃城,直到解放军穿过前门大街……前门始终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作者紧扣“变奏”二字,透过前门的变迁,揭示老北京的历史和变化。前门在军事地位、商业地位、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乃至在老北京人心理位置上的变迁等,折射出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进步中的老北京。 作为“老北京”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本书力求创新和突破,在内容上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纵,即时代的变迁;横,即列举了及世界其他名城。视野已越过前门、北京乃至中国,旁征博引,蔚为大观,令人眼界和思维豁然开朗。
宫阙华苑,鳞次栉比; 帝王将相,纵横激荡。 北京是风云际会之所,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 故宫的神秘,园林的壮美,城墙的宏伟,街巷的参差,以及皇室变故、士女传闻、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朴实而略带京味的语言中,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所选300余幅老北京照片中,城墙、王府、庙宇、戏院、牌楼,以及当时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经无迹可寻,幸好可以在这些文字与旧照中神往与缅怀!
《总统府史话/南京故事丛书》介绍了与南京总统府相关的历史,内容包含有“林述庆南京设行辕”、“十六省代表举孙文”、“中华民国国旗”、“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等。《总统府史话/南京故事丛书》带领读者在南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
本书为作者从事文博工作四十年中的研究成果自选集,以论文、说明文与序言为多。从内容上看,全书分为四辑:靠前辑墨观,以书法、绘画、碑拓作品相关文章为主;第二辑砚话,包括砚史、砚材等以砚台为中心的相关文章;第三辑则主讲文物的鉴定与收藏;至于其他一些难以归入前三类的文章,则别为第四辑,名为“杂说”。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
作者以“必要的访古”开篇,从李白着笔,删繁就简,讲述江苏的历史渊源,从朱元璋到康熙大帝,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在作者眼中,江苏是“不南不北又冷又热地势平坦的水乡泽国”,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和人灾天祸的“江北”。在“文化这玩意儿”中,举重若轻一改诸多沉潜在机关大院或者闲衙冷曹中的冬烘木鼓或暮气沉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瞻前顾后,而是纵横捭阖,直言江苏的“中原情结”,大胆的判断和见地估计会让一些以所谓文化研究为命根子的人大跌眼镜。对当下十三个省辖市的解读,势如破竹,酣畅淋漓。南京、苏州、扬州这些给人印象中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不用说了,而徐州、淮安、南通、无锡、常州、镇江,叶兆言仍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之搜求爬梳细细打量反复咏叹。
本书就方志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方志的名目、种类、性质和作用,方志的基本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对地方志和方志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本书还论述方志的收藏、整理和使用,及旧方志的珍贵价值、外收藏旧方志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旧志收集和著录编目问题。书中论述了方志编纂学的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体例、编纂方法、地方志的整理研究、方志专业队伍的发展和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多层面、多视角进行了探讨。
清代以来,云南分为三迤,并以三迤代称云南。三迤即迤东、迤西、迤南行政区的合称。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该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置迤南道,道设道尹。从史料中我们得知,禄丰乃迤西古驿道上的重要一段,雄关叠嶂,隘机横,实乃迤西之锁钥! 迤西古圣道以省会昆明为始点,远行滇西,民间有“九关十八铺”的说法。西行关为昆明市辖的碧鸡关,依次而下,使进入禄丰县辖的老鸦关,炼像关、南平关、响水关(兰谷关)、即题关,此五雄关全长120公里,联成一条通畅的大道,载负着上下滇西的匆匆行旅。在那些远去的故人中,不乏像扬惧,王锡究、朱培德、张经辰这样的英才俊杰。因此,此五雄关又满载着已逝岁月的悠悠文化积淀。很少有人记得这些友关古隘了。偶有好奇者解开这段早已尘封的历史,皆如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