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前夕,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相继会聚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一时间“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文化城”,城市人口也从抗战之前的六七万人猛然增至50多万人。桂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八办”的领导和引导下,在桂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达到了100余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当时许多文化名人聚集桂林,已远胜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三厅的“名流内阁”。先后到桂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比较知名的就有1000多人,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是一本研究“上海海洋社会”的专著,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综合了民俗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方法,对“上海海洋社会”的形成、发展作了整体勾勒。“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提法可能会遭受不少质疑,但提出“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上海社会的某个方向性特质,用来描述上海文化的某个历史侧面却是有创建的,在上海世界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客家名镇五经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这里的古村落,融合了潮汕与客家建筑风格;这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小镇传教,并开办了医院、学校的时候,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碰撞、交融,并产生火花,造就了小镇的文化繁荣,从而闻名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奇迹成为历史。《中国五经富》钩沉史实,以史解史,讲述小镇曾、邹等姓氏的来源及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五经富人文之乡的无穷魅力。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南京城事绘》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锋书店,白话南京,南京风俗,南京景致,南京物产,南京情趣,风云人物。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顰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
《莫干山别墅往事》以二十余个老别墅为研究重点,再按照人物的群落关系,辐射到山中近百幢老建筑,解读背后鲜活的历史细节,逐渐还原近代史视野下的莫干山,将固化的历史建筑、历史路段还原其生动有趣的人文面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莫干山历史文化的新视角。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来到我的生命中,也是一种缘,一种善缘。感谢让我结上这一缘份的徐吉军先生,感谢他对我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说这部书稿本来是他自己撰写的,目录都已经拟好了,由于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稿,故请我来接手书稿的撰写工作。当然,对于这样的好事,我一般是不会推托的,因为钱塘江文化的研究,对我来说还是空白,我的兴趣就是去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不愿意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重复写作或者说炒冷饭。答应下来之后,我暗暗地定了目标,希望能够尽快完稿,不至于耽误徐吉军先生的原有出版计划。但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在撰写《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的过程中,插进来原先没有的一些课题任务,而且都更急。我只好暂且搁置手头的这部书稿,把那些课题任务完成了再说。
成都别称“锦官城”,最早源于西汉时专门织造蜀锦的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带,不复存在久矣。对这座悠久的大都会来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与遗恨背后,历史讳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议。过去两千多年的城市历程证明,人定胜天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其结果必然是天定胜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执天而行。从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地域之核的传统成都现已消逝,今天的生活“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里尔克语),故国的重重叠影,亦仅能回首一二于星辰下。将来如何修复根脉,这是一个问题。《锦官城掌故》有幸人选2012年度成都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方能顺利面世。
《街巷旧事 城关地名掌故/兰州市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按先兰州城池,继城郊,后黄河北地区的顺序,将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道路地名,介绍了张掖路、酒泉路、中山路等十九条道;第二部分街巷地名,介绍了贤后街、侯后街、小北街等二十三条街巷;第三部分其他地名,介绍了黄家园、西城壕等三十一个地方。每部分均以今地名为标题,括注所含老地名,分写该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并捕捉晚晴、民国以降与此地名有关的人文历史碎片以期留一份城关区社会记忆。并配图以街巷旧闻地名对照示意图11幅,以及相关老照片、图片,以便读者形象地感知老街巷的空间地位,以及这里发生的事情。
老上海的河与桥,既是租界、华界的分界线,两种文明对视的分野,也是中外移民客跨越语言、信仰、观念、习俗等生疏、隔阂的鸿沟,彼此接触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文化空间。如今,众多的河与桥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 本书为《老上海城记》系列丛书之一,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上海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上海。经济上富裕了的上海人,精神文化上也开始逐步升华。上海人的文化素质更高、精神面貌更新。上海人对上海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上海历史上的今天也在逐步得到他们的关注,开始一步一步迈入他们的眼帘,映入他们的心海。那么,一天忙乱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上海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在同一天的不同年代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同?这是编者收拾精神放胆撰写本书的初始动机和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实录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粗线条的勾勒出上海发展的脉络。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