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16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大连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老街及广场等。文中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当年这些地方的面貌及历史,使人们在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南锣鼓巷以保存完好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闻名于世。在这里,你不仅能融入老北京的历史风情,而且还可以享受时尚现代的文化服务。徜徉于这片具有浓郁北京『原生态』气息的古老街巷中,你能切身感受到近八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穿越条条胡同,你仿佛触摸到元明以来的悠悠历史。近年来汇集的多家酒吧、特色店、艺术工作室又是你休闲娱乐的选择。古老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是南锣鼓巷的魅力……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国外一些读者对西藏的历史发展和西藏今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状况知之不多。本书采用汉英双语形式出版,通过文字、照片、图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的西藏,以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国外读者确切了解西藏的过去和现在,了解西藏的真实面貌。
作为明清时代中国工商业城市的苏州,同时也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依托于发达的经济与明媚的山水风光,自东晋顾恺之以来,历朝历代,苏州一直画家辈出。而以沈、唐、文、仇所谓的“明四家”为代表的苏州画家群体所创立的吴门画派则更是将中国所特有的文人画推向了完全成熟。《中国文化遗珍丛书·苏州卷:水墨苏州》以苏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画家为脉络,透过绘画艺术展现了苏州生活所特有的风雅。
香港的调景岭,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曾是十万蒋军残部的难民营,的童年也在此度过;赌王何鸿燊用博彩业创造了一个新澳门,自己却从不沾染赌博;朝鲜战争期间,还是中葡边境的澳门拱北口岸,曾莫名其妙引发了四十多天剑拔弩张的冲突事件……关于这些秘密,你还了解多少?《港澳往事:繁华背后不得不说的秘密》分香港和澳门两部分,作者以一个内地作家的独特的人文视角,从香港和澳门的中英街、九龙、调景岭、葡京大酒店等极具代表性的地名和景观里,挖掘出许多深藏的秘密,娓娓道来这两座国际大都市的前世与今生,在繁华荣耀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沧桑往事。
这是一本关于羲皇故里——天水伏羲庙的专志。设上编“神圣伏羲氏”全方位略论述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和女娲的关系、龙文化、伏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等重大问题,置下编“沧桑伏羲庙”以辨析考证过的史志,碑碣资料为基础,记述卦台山的神奇、伏羲庙的沿革、祭祀典礼的庄严、文人墨客的赞歌,一言蔽之,完整记述伏羲庙的沧桑历史及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列“附录”辑入和伏羲及伏羲庙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合理扩充志书容量。本志资料翔实,文字精炼,考辨明晰,图文并茂,可做研究者的基石,可当旅游者的向导,可成爱好者的益友。
21世纪是品牌世纪。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使之走入群众、走进市场、走向世界。近几年来,江苏文化系统致力于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传承精彩、传播精彩、创造精彩,把江苏的精彩传向全国和世界。围绕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精彩江苏”丛书应运而生。本丛书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江苏画派、博物馆、红色文化、民风民俗、江苏的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店、饮食文化等十个系列。丛书以“口袋书”的形式,以江苏特有的文化风貌为内容,以文字、图片为呈现手段,讲好江苏故事,弘扬文化。
本书由12篇独立的文章组成,对烟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埠后,直到改革开放的150年间发生的一些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追述和考证,订正了现存烟台地方史志上一些记载的错误,并对一些重大事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其中有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1912年孙中山在烟台首次公开发表五党合并成立国民党的演讲、1949年从香港去北京参加届政协的民主人士取道烟台的“知北游”,等等,在当地现有史志中已无记载。这本书在一些历史事件上,对烟台近现代史起到了填补和考证纠错的作用。
《人文嘉定》以嘉定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为线索,以丰富的图片资料为佐证,全方位展示了嘉定的人文成就。 嘉定的过去,人文荟萃;嘉定的今天,充满生机;嘉定的未来,辉煌灿烂。嘉定作为上海产业基地之一,迎来了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
一首民歌《走西口》数百多年来经久不衰,至今魅力不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歌声如泣如诉,既有对丈夫远去的不舍,也有对丈夫外出受苦的不忍,更有对其远足闯天下的委婉鼓励。走西口走出晋商诸多巨无霸,走西口也创造了晋商数百年的商业传奇……
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是读书的底线。不阅读经典并汲取其精神,人便容易为时尚所吞没而不自知。经典有不同的层次,、的经典早已确立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这本书致力的是挖掘、确立本土经典,它选取反映云南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云南精神成果的文本并进行现代诠释,试图通过它呈现云南的文化创造,让边地人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
一部涉及新闻、历史、文学的跨文体新闻之作,新闻从业者、爱好者不可不读。 一部用新闻的眼光打捞河南远逝的历史之作,历史研究工作者、爱好者不可不读。 一部从新闻文化的层面观照河南的经典之作,身居河南、热爱河南者不可不读。
《溪村家族》叙述中国一个小小村庄中的社会生活史。作为三篇著述之合编,它从不同侧面透视了一个远离中国“核心区”遥远的村庄的社区史,在继承中反思了汉学人类学宗族理论的“东南模式”。在溪村对作为地方政治和观念形态的家族展开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血缘群体”如何走出“古代”,如何进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脱离文化母体的过程中,要面对强化的国家和“反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要面对现代文化对于社区“小传统”的压抑。他们怎样适应?怎样在日常生活和“非常仪式”中再度创造社区生活的活力?他们那些围绕复兴传统活力而展开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已过快地适应了现代文化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文本的“小地方叙事”,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局部但并非无关全局的说明和启发。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因独揽水脉上源,历来被视为上风上水的之地。对于“三山五园”的称谓,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观点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乾隆中叶,官方记载中明确出现过“三山”一词,因而还专设了“三山大臣”管理三山事务。在《大清会典· 内务府苑囿》中也专列有三山职掌条目。 “五园”一说,也存在着多种说法和演绎。比较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中的“山、园对应”的说法,即清乾隆时期,在此“三山”上分别构建了3 座大型皇家苑囿: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至此即以山、园对应相称: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加上圆明园、畅春园,统称为“三山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