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韩淑芳主编的《老济南(民国趣读)》是一本全面讲述老济南大街小巷的往日时光,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济南老城老街的往日时光、名人、曾经街谈巷议的往事、大生意
千年历史积淀,寻常巷陌,皆有来历。名称的由来,历目前的面貌,时代的传承,赋予了每一个街巷特有的文化意义。镇江古街巷地名丰富多彩,它的由来与镇江的地理环境、历史古迹、人物典故、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等情况都有密切关系。本书对镇江古街巷进行深入解读,从一个侧面挖掘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书中同时附有大量精美图片,其中绝大部分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靠前手资料,图文并茂。本书力求发掘古街小巷历史文化积淀中的“文明碎片”,叙述生动,是一本挖掘镇江历史文化內涵的力作。
19世纪未2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这座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东地区的犹太人聚居中心。这本彩色画册里的四百多幅照片是关于一个世纪以来曾经在哈尔滨居住过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生活轨迹的一些珍贵记录。全书为中英文对照,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以色列驻华大使等为该书做序。
《租界研究新动态(历史建筑)》由大里浩秋、孙安石编著,是中日学者关于中国租界史研究的成果集,包括上海租界、武汉租界和中国其他租界,主要内容有《上海日本人社会的“文明开化”运动》、《武汉旧日本租界的建筑再生》、《汉口日本租界的都市空间史》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为政者之所以重视历史、探究历史,就在于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从这个角度讲,扬州地税不畏其难、不厌其烦、不辞其苦,编纂出版《扬州盐税历史文化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已付梓的《中国历代盐税治税思想发展史话》《扬州盐业盐运盐税遗迹史考》《扬州古代盐诗文赏析》《扬州古代盐税机构与盐官制度变迁》《明清扬州盐官与扬州盐商》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值得一读。
选取了“西仓”这一很能表现西安民间生活的集市,通过大量的影像、口述及部分史料文献,将西仓的建筑、街巷、摊主行业百态真实地反映出来。影像资料丰富真实、涵盖面广,以民间姿态纪录我们曾经熟悉的日常。口述对逐渐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事与物进行打捞式纪录,为我们勾勒出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的烟火气息的城市生活。
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有着“岭南文化山”的美誉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数百年来,西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摩肩接踵。这数百年来所留下的游记、题咏,遍布整座西樵山,人因山而名,山因人而重,交相辉映。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成为西樵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
新窑子是陕北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 自从1903年这里有了位村民到现在,新窑子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 100年来,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在这里娶妻生子,也在这里生老病死;人们在这里耕耘梦想、收获希望,顽强地与大自然的灾害和城市里传来的诱惑抗争着。到2004年底,这里已繁衍为282个人。 在这本书中,摄影家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刚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读来让人同情、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的质朴所感动、为他们美好的愿望和顽强的奋斗所鼓舞。 100年的新窑子是一个偏远小村的故事,它也是几亿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老上海的河与桥,既是租界、华界的分界线,两种文明对视的分野,也是中外移民客跨越语言、信仰、观念、习俗等生疏、隔阂的鸿沟,彼此接触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文化空间。如今,众多的河与桥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 本书为《老上海城记》系列丛书之一,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
《甬城街巷》一书,从整体而言,我认为选材多样,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章主要由政协委员、作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撰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而不余,约而不失,且形式与体裁有别于以往,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