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世界;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主
*,奉系集团是长期活跃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东北是奉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的中心阵地。在铁路问题上,奉系并不只是在日本等外力的进逼下才进行被动回应,相反,它确立了铁路自主化发展策略,进行了积极的铁路建设,使铁路成为奉系在东北经营中,取得进展*多、成效*显著的领域之一。 第二,奉系主导的铁路建设,与奉系力量的变化形成正相关,固然有维护其专权统治的一面,更对东北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奉系虽*终解体,但它主导建设的铁路在经济开发、城市化进程、社会变迁等领域产生的积极效应却长期存在。 第三,东北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区,路权引发的中外纷争极为复杂和激烈。而且,因奉系多次入关、一度主宰北京政府并*终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号令引发的复杂政局变动,东北路权成为影响中俄(苏)、
在阿诺德·汤因比著的《历史研究(上下)(精)》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 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福州掌故》是一部关于福州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翔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娓娓叙述福州几千年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它的出版,恰为福州建城2200周年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成为福州文化历史发展的纪念碑。 《福州掌故》列述的许多内容,突出而生动地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象与历史风貌。 《福州掌故》是闽史的闽的生动画卷,它全面、系统地反映福州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和社会历史发展,既有充分的史实根据,又有动人的口碑佐证。此书题材广泛,搜罗宏富,诸凡地理、人物、古迹、名胜、风俗、民情、艺文、名产、遗闻、铁事等,无不涉及,颇有可观。 本书立足于福州现有五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和马尾,带古代福州府地的闽侯县,从地名递嬗的巷陌集镇到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从岁时节日的民俗风情到历史名人的遗闻轶事,逐一采撷成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一套五册,是考古学家根据其多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和研究,撰写给孩子们的考古科普书,寻找印刻在中国版图里的历史印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让孩子们知来处,明去处,
本书稿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由口述人阮仪三与整理者(撰稿人)潘君祥合作编撰。书稿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教授的父母家庭、长辈师友、学术研究、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了综合性回顾。 口述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从而享有 “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等美誉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正是这种身份和经历,造就了这部书稿特有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其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保护平遥古城、新绛古园、福州古巷、昆明古街、丽江古镇、九华古寺、杭州古宅等众多传统文化遗存的亲历性自述
近代苏州的经济蜕变和城市转型,不仅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也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本书作为一项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结合,沿着结构史和文化史结合的路径,从四个视角,在变动中把握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历史上的流动、吞吐、消纳、呼吸,以及演化的脉搏 江南的苏州,在近代江南城市体系从中心地体系主导型向网络体系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从中心都会演变为地区城市;行政的苏州,发展出官治与自治结合、协商与博弈并存的丰富的城市管理样态;士绅的苏州,见证了城市精英活跃的身影和他们全力建构的网络;文化的苏州,奠定了生活之城、园林之城、文化之城的独特意象。
本书是由温州市档案局和温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编译的 英文文献中的温州资料汇编 第三辑。本书选取了1896年到1915年《北华捷报》中关于温州社会以及温州人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且编译,中英文对照,对于了解各个年代温州社会历史的变迁非常有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 年8 月3 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周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1856 年后,随着商业广告增多,《北华捷报》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1862 年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 and Commercial News,又译为《航务商业日报》)。自1859 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因而
本稿以云南近代史社会历史为主要内容,从各个方面做了比较祥尽的记述,政治方面,如前清云南省制概略、省会的官吏设置、各级衙门形式、公署组织、官场仪制等,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不无助益。经济方面,如过去云南田粮赋税、积谷仓储、钱法与货币、六七十年间昆明人民的生活比较及所有行业情况等,使我们对过去的社会经济、市场供应及人民生活水平等,都有所了解,可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提供参政。民族方面,如昆明的民族概略、云南几个民族的风俗习尚等,作者虽大都采自旧志,但对我们了解过去云南少数民族的种类和风尚,仍有参考价值。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洛克—康德式”的现代性,但同时,从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而是属于现代思想之列。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从伯克、梅斯特、赫尔德到卡莱尔、梅尼克、勒南、索雷尔、莫拉斯等人的观点以及反启蒙思想在这些思想家之间的流变。对观念史学家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著作都既是一手资料,也是对他们的前辈——观念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研究者,甚至知名政论家——的思想的解读。泽夫·斯汤奈尔以其一贯的严格、有条理的精神为反启蒙(或者说,反对启蒙运动)思想建立起准确可靠的谱系。同时,他也点明了当今时代的挑战——因为启蒙运动致力于消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本书是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申报》有关广东华侨史料的专著。全稿分为研究篇和史料篇两大部分。研究篇收录了编著者若干篇专题研究文章,如以《申报》为中心来探讨的有关华侨华人史料研究的迷思与困境,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形象塑造,以及民国时期《申报》中汕头作为出入口“始发站”形象与建构等。史料篇辑录整理民国时期(1912—1949)《申报》关于粤籍华侨的新闻报道,包括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见闻、通告、函电等;还有各种时评文章、有关华侨华人的契约和章程以及各官员进呈朝廷的奏折、禀稿等。全书约35万字。
《上海掌故大辞典》由上海史专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主编,一百余万字,选收了老上海以社会生活为主的掌故旧闻,包括河流地名、公用市政、社会团体、经济实业、建筑住宅、学校书院、书局报业、体育卫生、园林旧址、娱乐影戏、寺观教堂、新闻事件、饮食食品、风俗物产、方言俚语和其他等十六个方面的词目共约一千九百条,并收有《上海旧新路名对照表》、《旧上海路名西文中文对照表》等作为附录;书末还附有词目笔画索引,以弥补分类不足。该辞典采用分类编排、新旧对照、通俗叙述的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性,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阅读、使用,也深受台港澳地区读者的青睐──读完了这部辞典,你就会成为一个“老上海通”了!
本书是由温州市档案局和温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编译的 英文文献中的温州资料汇编 第二辑。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 年8 月3 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周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1856 年后,随着商业广告增多,《北华捷报》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1862 年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 and Commercial News,又译为《航务商业日报》)。自1859 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 英国官报 (Official British Organ)。1864 年7 月1 日《北华捷报》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该报馆改组为字林洋行,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将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洛克—康德式”的现代性,但同时,从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而是属于现代思想之列。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从伯克、梅斯特、赫尔德到卡莱尔、梅尼克、勒南、索雷尔、莫拉斯等人的观点以及反启蒙思想在这些思想家之间的流变。对观念史学家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著作都既是一手资料,也是对他们的前辈——观念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研究者,甚至知名政论家——的思想的解读。泽夫·斯汤奈尔以其一贯的严格、有条理的精神为反启蒙(或者说,反对启蒙运动)思想建立起准确可靠的谱系。同时,他也点明了当今时代的挑战——因为启蒙运动致力于消
本书共收录东晋至明代墓志82件、地券13件,合计95件,其中东晋1件、唐代28件、五代6件、北宋10件、南宋33件、元代3件、明代14件。本书收录的墓志、地券,主体部分由慈溪市博物馆近年征集收藏,其余为民间博物馆或私人所藏,均有拓片。这些资料 大部分是初次公布,其中有12件已见于章国庆《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仇鹿鸣等《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以及钱汝平、厉祖浩的考释文章,本书再次收入,拓片大图却是 次公布,录文也多有订补。 本书收录的墓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余安行墓志》所载史料可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相关记载的错误,《辛衍继妻陈淑仪墓志》所见辛弃疾后代情况, 新了我们对地方志或相关史志的认识。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 所以然 ,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所谓黑戈壁,是指甘肃与新疆之间东起额济纳河,北抵中蒙界山,南临河西走郎西段,西依天山东段的一个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主要是无人区,面积比现在的江苏等省份都大。关于古丝绸之路上这片荒凉苦寂的黑戈壁,是令人神往的传说就是有关“黑喇嘛”的故事。20世纪初期,黑戈壁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叫“黑喇嘛”的强盗。他占山为王,追随他的牧民达400多帐,而当时整个额济纳旗才有98帐牧民。据说他截断交通线,专门抢劫大的商队和政府官员,使这个敏感的地段具有了“国际性”影响。因为当时的民国政府已经失去了外蒙古、准噶尔、塔里木地区因受俄国侵扰随时有可能出现动乱,如果黑戈壁地带不稳定,刚刚脱离帝制的中国西北地区将再次失衡。所以,民国政府曾经出大价钱在库仑(乌兰巴托)、科布多等地搜集“黑喇嘛”的情报,外蒙古、苏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