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永安是福建抗战时政府机构团体迁徙所在地,对东南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福建乃至全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战时概况、名人志士、机构团体、学校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整理有关永安抗战历史文化,以词条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条分缕析,眉目清楚。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 的历史进程。温春来著的《身份 与记忆:西南经验(精)》主要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 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试图在田野调查和历史追踪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专业性的视野,去揭开一个村庄家族史的面纱,为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断进入窦庄的人们提供另一种历史书写和村庄记忆。这样一个新的村庄文本起点或许可以增进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这个华北内地村庄长期演变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基于作者亲身在窦庄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解读,呈现出来的沁河沿岸这一村庄的往事画面,应该会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窦庄印象。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北宋末宣和、靖康年间是历史上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黄仁宇著的《汴京残梦》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用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典雅的文字风格,讲述一名参与此图绘制的画官的故事。 北宋汴京的繁华风情盈街遍巷,徽宗时代的人物蔡京、童贯,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动荡中的国事、家事、人生、爱情,虚虚实实之间,作者借主人公徐承茵的视角,描绘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式历史长卷。以史家之笔做小说,述事熨帖细腻,记人活泼如生,叙情悱恻缠绵,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衰败,人称“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本书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士多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中国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领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会中湖南籍成员*多。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晋旅主编的这本《山西故事(历史事件)》撷取了浩瀚历史时空中的那些时光凝成的精华,把发生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 重大的历史事件,用小故事的方式呈现给您,让您在愉快的旅途中、茶余饭后的闲适中、忙碌工作的余暇中,轻松地了解中国山西、读懂中国山西、爱上中国山西!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街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历史变迁的一部记叙性作品。其内容以记录洛阳佛教寺庙为主,同时它又记叙了当时许多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还原了历史事实,对正史中记载的不足具有补益之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名著,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洛阳伽蓝记》全书共分为五卷,首先为序城门表,其次以城内为始,次及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为一卷,由近而远,介绍详备,轮廓鲜明,俨然一体。其文体结构是一寺一条,这使得原著条理明晰,读者读后了然。《洛阳伽蓝记》以地志为经,史事为纬,正文简要,
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本书简要描写乐清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
鄞江古镇在整个鄞江流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素有“四明首镇”之称。虞浩旭著的《四明首镇(鄞江历史文化溯源)》从鄞江古镇的山水文化、水利文化、庙会文化等十三个方面分别探究了各文化层面的发展脉络、代表事物及相关历史事件。纵向叙述上,以电料史实为基础,呈现鄞江古镇的深厚历史文化;横向描写上,以实景实物为主体,表现鄞江古镇的新发展新局面。
本书是“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本,是《旧区小店》的姊妹篇,记录了位于澳门旧区“草堆街”“新桥区”等街区中的二十家小店的历史和现状。这些老店中有年逾百年仍然年轻时尚的首饰店,也有走完百年历程 终歇业的服装店,还有电器行、理发室、戏院、钟表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