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官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
本书讲述了:重庆,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华蓥山南麓,地当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它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不仅控川西、川东、川北、川南的冲途,而且扼云、贵、康、藏的门户,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南的军事重镇。 近百年来重庆这座城市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清朝末年的被迫开放、“华西的上海”经济地位的形成、反洋教怒潮的风起云涌、刘湘统治下重庆经济的畸形发展、抗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山城的终解放……这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使得重庆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城市。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是坚强领导下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 ,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逐步扩大,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对此给予了由衷的赞叹。建设更加富裕 、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是时代赋予扬州人的崭新使命。文化扬州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建设扬州文化大市,我们愿意,也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是有益的尝试,也体现了一种责任和追求。自2005年年初集中出版《扬州名园》等系列图书以后,由于选题视角较好,又是一次性整体推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令我们倍感欣慰。得到读者的鼓励,我们筹划将扬州的“名”字系列图书加以丰富扩充。因为既要考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弘扬扬州优有文化的根本宗旨,又要兼顾为今天的城市建设、名城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半坡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它带来了众多中国考古学史上的次,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中国考古学有了新的发展,同类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越来越多,但半坡遗址依然以其独特的地位被业内及大众人士所重视。 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通过这幅画卷,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原始村落鲜活的生活场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这尘封了6000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画卷,回到充满多姿多彩田园景象的半坡村。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永乐初年,是我国古代优选的类书。全书依《洪武正韵》八十韵(按:另有七十六韵。)编排,正 文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为11095册。嘉靖、隆庆间曾重录《大典》,此后遂有两种抄本:一为永乐修纂本,又称永乐抄本、正本;一为嘉靖重录本,又称嘉靖抄本、副本。隆庆后, 大典正本即不见所踪,嘉靖抄本也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存仅810余卷,篇幅不过原书的4%。中华书局在1960年将收集到的730卷影印,分为10册出版;1984年,中华书局将后续收集的67卷,合入先前的730卷,仍厘为10册,重新影印出版,成为目前收集最全、流传最广的版本。 今将《永乐大典》卷之七千七百一《十九庚?京》"南京"条进行点校,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径冠其名曰"南京"。此^t点校,即以中华书局I960年影印本为底本,参校文献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永乐
历史上吴县(含长洲、元和县)至少编过25部县志。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顾微纂《吴县记》和北宋罗处约纂《吴县图经》,惜均已佚。现存县志是由杨循吉纂修的《吴邑志》16卷,《四库全书》称“较他志乘为曲核”。继之有崇祯、康熙、乾隆、民国共4部《吴县志》。崇祯志54卷,其中卷30-31职官、卷32-38选举、卷39宦绩、卷40-54人物,都是人物志范畴,所记人物详细,其中明末人物尤详,一向被日为善志。乾隆《吴县志》杨绳武《序》称:“吴邑之有志,始于明杨仪部君谦修之者,莫善于明崇祯间牛令玉书旧志, 莫不善于康熙间孙珮瑶仙新志。”原因是康熙志“核之前志,不无舛讹,而详略处亦未尽允协”(乾隆《吴县志》叶长扬《序》)。断限于宣统三年的一部宣统《吴县志》,原名《吴长元三县合志》。至于收录在台湾成文出版社的民国《吴县志稿》,乃民国《吴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远在周朝时候就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秦汉时期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华南早出现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因为具有地缘中心的地位以及鲜明的海洋属性,使其成为印度洋地区及南海等国家商船到达中国贸易必先到的港口。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古称 广州通海夷道 。清朝时期,清廷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可见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本书从秦汉时期始,以时间顺序讲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一本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史。全书五万字,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种。
在济南老城区中心,泉城路的中段,自古至今有一处名闻遐迩的优美风景区——珍珠泉大院。进入院中,只见海棠园、浮矶亭、明戏台、清巡抚大堂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唐槐、宋腊、宋海棠、桂香柳等古树名木,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朝气。在这片秀美靓丽的景区中,泉城济南“四大名泉”之一的珍珠泉与其周围的溪亭泉、散水泉以及院外周边的芙蓉泉、太乙泉、濯缨泉、朱砂泉、小王府池、腾蛟泉等共同组成了珍珠泉泉群,构成了泉城济南一道绮丽无比的风景线。珍珠泉水由大院内的玉带河流入濯缨湖,后经大院外曲水亭街道中心那条潺潺作响的溪流,流进百花洲,后汇入誉称为“泉城明珠”的大明湖……
《羊城谈旧录》是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黄国声教授在《南方都市报》专栏《羊城旧话》部分文章的结集。“羊城谈旧”,顾名思义,则为讲述羊城广州的古风旧事。作为地道的老广州人,黄国声对自身所处的家园深怀浓厚的本土情结,而其职业所在形成的专注于古文献研究的学者素养,则使他对岭南本土地方文史掌故有一种曾身历其中或经深挖考究后的了解和熟悉。因此,“羊城谈旧”的视觉是非常地道而深具文史考究性质的。本书收集了专栏其中近三十篇文章,每篇独立命题,内容涉及羊城广州的风俗人情、地方源流、文史掌故等,可读性和趣味性强。本书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