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卫家雄编著的《长江史话》以概略的笔触,讲述了长江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变迁。它首先介绍了长江得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江源探索的历史、长江河道的历史自然地理变化、黄金航道的开拓。接着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对长江干道沿岸某些重要城镇的发展简史和大湖、名山的历史变化做了叙述。介绍了沿江的风景名胜,回顾了历 在长江曾发生过的一些战争乃至经济、文化活动。由于有大量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穿插书中,《长江史话》使人读起来倍觉趣味盎然。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老上海的河与桥,既是租界、华界的分界线,两种文明对视的分野,也是中外移民客跨越语言、信仰、观念、习俗等生疏、隔阂的鸿沟,彼此接触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文化空间。如今,众多的河与桥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 本书为《老上海城记》系列丛书之一,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书中的附录简要介绍了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选取《京门九衢图》这一绘画长卷为底本,艺术地再现了三千年城市史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国之有都,都之有门。老北京的城墙、城门,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老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由宫城、外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的,以串珠形式展示老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二十个城门格局、文化。
山东商报社将近些年来发表于该报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为系列丛书,辑名为《山东历史未解之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社会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的策划,相信能够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山东是著名的齐鲁旧邦,是中国文化巨人孔子的故乡,是产生孟子、孙子、墨子、苟子、管仲、诸葛亮、贾思勰、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一大批照耀中国历史的文化名人的地方,其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其丰富漫长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山东历史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向来都是受到人们关注和值得深入探究的,越是深入探究,就越会发现其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一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所特有的无穷魅力。由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离现实已渐行渐远,时移世易,当今的人们对历史现象的了解既单薄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