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首先介绍了西北地理特性,对史前时代做一略说,并总结了前人和中外各国的相关考察工作,进而对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史前文化逐一论述,如彩陶文化、细石器文化、塞斯安铜器输入后之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期”、石灰住室等,对将来相关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并规划出将来的工作途径。全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思路和扎实的研究成果。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藏步入现代文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西藏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快速发展的轨道。《西藏的发展与进步》从历史的逻辑与现实的境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西藏取得进步的原因,列举了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的出版,有利于澄清国际社会对西藏问题的认识,拆穿达赖分裂祖国的谎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全书以16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大连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老街及广场等。文中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当年这些地方的面貌及历史,使人们在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摄山即南京栖霞山。撰写的《摄山志》是一部有关栖霞山的志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本书内容丰富,既有对栖霞山和栖霞寺的介绍,也有相关名流和高僧的传记,还汇辑了不少有关栖霞山和栖霞寺的历代文学作品,具有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是读书的底线。不阅读经典并汲取其精神,人便容易为时尚所吞没而不自知。经典有不同的层次,、的经典早已确立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这本书致力的是挖掘、确立本土经典,它选取反映云南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云南精神成果的文本并进行现代诠释,试图通过它呈现云南的文化创造,让边地人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本书结合大量插图歌咏、以汉赋体的形式礼赞了具2500历史的山西太原,以长篇散文的形式全方位解读太原的名胜、历史、人物、现实与未来,展示了这座能源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书中的附录简要介绍了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本书详细介绍了庄蹻王滇、诸葛亮南征、建文帝亡滇、郑和下西洋、陈圆圆遗事、蔡锷与小凤仙等13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之谜,记叙生动,图文并茂,其对“谜”的阐释尤耐人寻味。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选取《京门九衢图》这一绘画长卷为底本,艺术地再现了三千年城市史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国之有都,都之有门。老北京的城墙、城门,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老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由宫城、外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的,以串珠形式展示老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二十个城门格局、文化。
山东商报社将近些年来发表于该报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为系列丛书,辑名为《山东历史未解之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社会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的策划,相信能够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山东是著名的齐鲁旧邦,是中国文化巨人孔子的故乡,是产生孟子、孙子、墨子、苟子、管仲、诸葛亮、贾思勰、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一大批照耀中国历史的文化名人的地方,其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其丰富漫长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山东历史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向来都是受到人们关注和值得深入探究的,越是深入探究,就越会发现其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一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所特有的无穷魅力。由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离现实已渐行渐远,时移世易,当今的人们对历史现象的了解既单薄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本书通过介绍南京一些地名中所浓缩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掌故,揭示出古城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排序次序上,以概括全书的“沧桑留痕话金陵”作为代序言,反映南京区划性地名的命名与变化;第二部分为山水地名;第三部分为街巷地名。第三部分内容较多,故以新街口为中心,以中山东路、汉中路和中山路、中山南路这四条主干道为界,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区块,市区以外较有影响的地名,最后集中论述。这样组合,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方便些。
老上海的河与桥,既是租界、华界的分界线,两种文明对视的分野,也是中外移民客跨越语言、信仰、观念、习俗等生疏、隔阂的鸿沟,彼此接触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文化空间。如今,众多的河与桥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 本书为《老上海城记》系列丛书之一,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