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精)》,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
本书是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丛书(共6册)之一。 福建与东南亚地区关系密切,渊源颇深。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福建籍华人华侨在海外的主要聚居地。早期下南洋的福建先民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是东南亚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东南亚地区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书分四章,534幅图片,叙述了历史上福建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往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宗教信仰等方面。
本书是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丛书(共6册)之一。 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面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早期的历史已很难考证。明朝洪武五年(1372)与中国建立邦交关系后,一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为日本吞并,中琉关系保持了 500 余年。这 500 余年的中琉关系即是以福建为舞台的。 全书分五章,284幅图片,叙述了历史上福建与琉球的海上往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台湾通史》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 本书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
本书是“丝路百城传”丛书中专享一部以整个岛屿(省)为地理单元的作品。海南岛的自然之魅,已经为无数的眼睛所领受。然而,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特殊现场,这里曾经风起云涌、撕心裂肺的一切,却杳然沉入历史的深幽与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十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集刊。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 区域 。好的区域史研究,一方面要讲好所研究区域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在故事中呈现一种 理 。这种 理 ,不只是对研究者个人有效,还要能引起其他历史学家乃至其他学科学者们的共鸣。本集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