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中国现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并对宋代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从文字的演变和有关铭刻的对比,论定石鼓文是东周时期秦国的刻石;根据新莽嘉量的实际测量,推定王莽时期以至汉唐间的尺度;对汉魏石经资料作了收集、整理和全面研究。本书整理和系统总结了马衡在金石学的学术讲稿,极具普及性。
《近代欧洲文学史(插图珍藏本)》周作人名下有《近代欧洲文学史》,而他已面世的作品中并无此种。估计是未出版的遗稿,遂请作者家属代为查看。系线装一册,目录三叶,正文七十九叶。正文栏外有“近代欧洲文学史国文门二年级周作人编”字样。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据他介绍:“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萆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本书选择了王金昌提供的文物题材三百多件,将其分为赤色书刊,早期的党徽、党证、党章,红军歌曲,红色老照片,红军家信与苏区公函,苏区颁发的证书及开具的证明,早期的革命文件、传单和宣传口号,苏区的通知、布告、命令和通行证,苏区的物品、课本、纸币、邮品等九个专题,采用图文并茂方式汇集成书。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读者面对十分丰富的文物史料能很快有个清晰的印象,能迅速地从这些革命文物中认识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和我们的人民所走过的那段艰难的历史,从中获得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振兴我们的民族,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这是一本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结构严谨、科学系统、论点精辟、文笔生动流畅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考古手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风俗民情等,知识面广阔无垠。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的:“它简直是一部用实物写成的西汉百科全书”。
本书在探讨古代郑州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发现的数座具有都城性质的古代城址的文化内涵、基本面貌、性质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郑州商代都城、登封王城岗夏代早期都城、两周时期的郑韩故城给予了重点关注。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早期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在郑州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存在着西山仰韶文化城、新密古城寨城、新密新砦古城、大师姑城、登封王城岗城、郑州商城以及新郑的两周郑韩故城等古都群,这些古都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部门在郑州发现商代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研究,已经证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城。“夏商周断
古典吉他最早得名于中世纪西班牙演奏的一种乐器,其形态不断发展,到16世纪开始定型为今日吉他的原形。古典吉他传入我国虽已有进百年历史,但直到1982年才被正名,逐渐得到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吉他音乐的演奏、教学水平,上海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吉他定级考试,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书。本曲集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了音乐界和吉他界认识的意见,并通过多次讨论研究后,经第三次修订重新出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于中国本土的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器用等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文物不仅体现了佛教自身的发展,更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本书按照时代脉络,结合社会政治、文化及佛教发展背景,对遗存较为丰富的石窟寺、塔及经幢、可移动造像、法器等佛教文物在中国的现存及发展状况作了详尽介绍,揭示了上述物质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与丰富内涵。
良渚文化遗址中大量玉器的出土,使玉器几乎成为了良渚文化的代名词。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拥有制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古墓、珠宝、古户、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本书用零距离的方式与古人对话,拨开层层泥土,挖掘岁月尘封的往事。丰富的文物,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的考古专家,共同讲述中国考古惊心魄的发掘历程,展示悲喜交加的历史故事,描绘远古世界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遂道,讲人“中国考古”探秘的神奇世界。 这本书的内容原是一部系列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片名就叫《中国考古探密》共20集,此书选了其中的15集。这部系列电视片在国内外媒体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电视片通过对一些历史遗存的考察,把古代社会的一些景象重视在我们面前,有传奇,有寻踪,有释密,有钩沉,既带知识性,又带趣味性。当然历史还留给我们很多谜团,比如那些不知道墓主人身份的古墓,那 些猜不透用途的青铜器,那些令人费解的面具
龙骨坡是重庆巫山县境内的一个小山坡,在这里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猿人遗址,这一发现,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记录“巫山人”发掘过程和“巫山人”的生活。 本书作者黄万波先生是巫山龙骨坡考古发掘的主要负责人,亲历了这项重大发现的全过程。本书是他根据当时的考古笔记整理润色而成,分为“寻找龙骨”、“发现龙骨坡”,“叩开龙骨坡山门”、“巫山猿人的遗址”、“无尽的诉说”等章节,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手材料,而且对一些名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在事件的记述中普及了考古学知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
本书着重介绍了汉魏之际和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的概略。繁征博引,资料弘富,编者还分门别类加入简明扼要的论述或案语,使全书眉目清楚,次序井然;它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引用当时的文学评论资料,来论证和阐明那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演变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发明。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丝绸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
器物是人类审美与历史精神物化的产品。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器物将两周的儒雅俊逸之风、汉唐的雄浑壮美气势、两宋的精丽柔婉神韵、明清的奇绮伟丽气质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浩繁精美的中华器物,编者编辑了这本《图说中国文化:器物卷》,以期将中华民族创造的最辉煌珍贵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书中按照年代顺序择其要者给广大读者,经编辑本书的专家选定,本书共收入46个条目,介绍器物500余件,并以文释图、以图解文的形式展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