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是考古及学术界学术成果的汇总,栏目版块有陶瓷纵横、考古研究、文博探讨、精品赏析等,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是一些反映历史学领域前沿性成果的论文。
世界考古学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它们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精选其中的38个谜案,从人类、文字及农业的起源,到巴米扬大佛、维京人、图坦哈蒙陵墓、水晶头骨以及新大陆的发现……诸多谜案逐个破解,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详细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歼的悬疑和谜底。许多考古谜案谜中有谜,案中有案,神话、传说掺杂其问,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动人心魄。 本书图文结合,资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考古专家为广人社会公众调制的一席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是一次由考古专家导游的兴味盎然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这本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遵循与作者另一本教材《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同样的写作原则,但更为言简意赅。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址的时空平衡。本书还提供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
众多的藏宝地点令人眼花缭乱,也有无数人一直在为寻宝消耗自己的精力,“姑姑山挖宝”的许平卿为宝藏耗尽家财,依然一无所获;项里村的村民世代寻觅项羽埋下的12面金锣,至今没有结果;马陵山十字坡守山的孙塘村农民,夜里常被寻宝人的挖凿声惊醒…… 为了便于读者轻松阅读,本书将可考的宝藏分到了四条“寻宝”路线里面,寻宝路线一,主要在西南部,由四川到云南;寻宝路线二,在东部,由山东到浙东沿海地区;寻宝路线三,则主要是东南部包括台湾沿海地区和南海海域;寻宝路线四在我国的北部,由新疆到内蒙。可是说,四条路线将我国自古以来可能有宝藏埋藏的地点“一书打尽”了。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历史文化。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成果,从古人类的遗迹、解读古文明的密码、隐藏在孤寂中的荣华、神奇的语言文字、寻找消失的历史和古人智慧悬案等6个方面,对60个世界考古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玄机。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本书通俗地介绍了物理学里的空间概念,包括了在经典物理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中的空间概念。一方面,注重区分空间(和时间)的哲学论辩和科学界说,避免陷于非科学的空谈;另一方面着重介绍百年来物理学基本理论的进展,例如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论证、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统一、量子力学里的态空间、内部变量(自旋等)和内部窨(同位旋等)、宇称不守恒、内部对称性;最后亦涉及大统一理论、超弦和膜理论的大意。本书图文并茂,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叙述生活活泼,文字浅显流畅。
西夏境内,很早就有大量汉人居住,汉文已成为通行文字。西夏文创制前,党项族所建夏州政权和宋朝往来文书都使用汉文。元昊本人就通晓汉文。西夏创造文字时借鉴汉字笔画构造,而不袭用现成的汉字,尽量避免与汉字雷同,因而使所造出的西夏字无一与汉字相同。然而它无论在造字韵原则上、在文字的结构上,乃至于具体的文字笔画,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都未能脱出汉字的影响,以致使人乍一看到西夏字,便觉得好象是汉文。 本书用最平实、被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来讲述有关西夏文字方方面面的知识。全书短小精干,是一本大众与游客感兴趣的通俗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