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我们走进活的古史。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解析特殊技艺的妙谛。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200余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金石学是我国文物考古鉴赏中常用的学问之一,《中国金石学概论》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马衡先生于1923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课程时所著讲义,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次出版,我们根据书中所述内容,在中国古代器物中精选了近300幅珍贵图片,既方便读者直观地了解文字内容,也极具艺术鉴赏和收藏价值。
国博衍艺联合小象汉字,用中国龙、中国字、中国文物,打造属于孩子们的龙年日历。日历以“龙有九似”为切入点,为孩子们介绍神秘的中国龙是由哪些动物的不同特征组成的。每月以一种动物为主题,介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以及由文物衍生出的汉字,同时为孩子讲述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是一本日历,也是一本每天陪伴孩子的传统文化之书。让孩子们足不出户观赏国博文物,了解汉字演化,读懂文物和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器皿在古时可用来祭祀,可用来象征权威,可用来日常生活,也可通过它们的形态和纹样记录当时发生的故事。本书精心挑选了一批经典文物纹样,绘制了历代审美下所制文物的纹样,它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美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借以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借以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周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文物遗迹 308多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丰富的文物遗存和历史 文化胜迹,成为走进周口、认识周口的一扇窗口。《 周口文物大观》共五章,收录图片130幅,以文图并 茂的形式、展现了周口地区数十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物 保护工作的状况。 《周口文物大观》由李全立编著。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借以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1篇文章,就是我在以往六年中对故宫价值认识与故宫学探索的一个小结,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些文章,其中10篇是在各个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上的演讲,5篇是工作研究或专论,1篇是序言,另有4篇是记述或考证类文章。除过《探索故宫学的体会》为首次面世外,其余都曾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需要说明的是,故宫的文物藏品,以前公布的数量是94万件或近百万件,2005年把本应属于文物的古籍特藏、殿版书书板等列入文物总帐,对外公布藏品总数为150万件(套)。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一部材料与观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专著。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曾被译为英、日文出版、产生较大影响。新版吸收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一部材料与观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专著。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曾被译为英、日文出版、产生较大影响。新版吸收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