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 灵异 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 国家 (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 社会 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
中国考古学是在中国古代金石学发展了近千年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经社会变革的催化而萌芽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本书以考古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突出介绍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方法论与发展史、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状况,以及水下考古基本情况,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初学者学习使用。本书系 缪斯文库 考古系列 之一种。
冰河时代晚期的人类在西欧洞穴深处创造的艺术引起了后人的敬畏和惊叹。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这些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些精致而成熟的图像似突然涌现一般走进了人类的故事? 本书为图像创作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迄今最合理的解释。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人类学研究与最新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是一部出色的 侦探作品 ,为破解人类最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
《汉代神兽图像研究》首先对八十余种汉代典型神兽母题进行了分类与形态研究,发现汉代神兽图像形态与意义的产生方式主要为: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新创与剔除三种,其基础均为汉人特有的精神信仰与审美需求;总体来看,汉代神兽图像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主体形态写实,但细节或图像背景被丰富、改造出更多神异化特征,如翼、角、云气,或符瑞化明显的多足、多角、多头、连体、半人半兽等;且诸神兽图像母题并非同步出现与演进,在两汉间出现过四次关键时间点,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变动、主流思想信仰的演变等密切关联。其次对由神兽母题组成的汉代典型图像场景进行分类解读,归纳出天文、神仙信仰、辟邪、谶纬祥瑞四大神兽图像系统。终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纵向视角出发,梳理了神兽图像从原始社会至汉代的发展脉络,以此发现汉代各类神兽
1939年8月—1940年2月间,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本书为魏宜辉先生的**学术论著,分 文字构形与演变探论 金文探论 简帛探论 文献探论 玺印探论 盟书及古文探论 六章,共收录论文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构形研究、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古书、玺印研究、传抄古文研究等。研究内容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领域。在文字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文字构形的分析,有不少新解与突破。在出土文献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印证研究,利用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解读传世古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可供古文字、出土文献、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及参考。
《文人茶》根据文物和文献资料,考释出了茶的古字是 苶 (《文人茶》封面铭文 苶 青瓷),而不是 荼 ,并以文字 六书 原理释读了其本义,从而揭示最初的 茶 不是特指茶叶,而是中国古代次第发展的一种饮食形式。茶既是饮,也是食,是古代圣贤对草木为饮为食的文化。《文人茶》所引用的文献、文物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其真正的含义则是首次揭示并释读,并以传统文化解构了旧的拼图,重新建构了符合饮食文化发展之路的新的茶文化拼图。所谓茶文化是指其中的人文意义,并不是哪里产茶、茶诗茶文罗列那么简单。比如:为什么最初称 茹 茶?为什么 茶以当酒 ?从 月惟初秋 采茶到 民间相事学春茶 有着怎样的人文意义?茶饮之雅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禅、茶如何一味的?文人士大夫喝的是什么茶?蜡茶、蠟茶、腊茶、茶究竟哪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茶
作者于日本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所藏《嘉兴藏》中发现丈雪通醉禅师刻印于顺治年间的十二卷本《破山禅师语录》,是同《语录》现存最早一版,且实为孤本,国内现存《嘉兴藏》中均未见收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与文献价值。本书结合现存诸版,以现代学术手段对此孤本进行合校,力争完整、忠实、清晰的再现其面貌,便于广大学者利用、研究,这是作者着手进行此项工作的初衷。
哪里能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人类又是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开始试验不同的材料、样式和颜色?我们曾经的 表亲 尼安德特人是否也能够创作艺术作品?数十年来,史前学家一直在追问这些关于祖先的疑问,但直到近年,才随着尖端科学和考古技术的发展,拼凑出远古艺术传奇的朦胧雏形。 本书作者米歇尔 罗尔布朗谢和保罗 巴恩颠覆传统的欧州中心主义观点,将考察范围拓宽到全世界,品评了各类早期艺术的发现、历史以及重要性。从而得出:我们的祖先,绝不是过去以为的一群创造力匮乏、只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欧洲也绝不是人类艺术的唯一 摇篮 。无论人类去往何方,艺术的冲动一直在他们的大脑中澎湃着。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国家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建立。作为中央地方共建的国jia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人耕耘与奉献,南京博物院形成了今日“一院六馆”展馆布局: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举办清宫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临展;艺术馆分类展览历代绘画、书法、雕塑;民国馆呈现民国一条街,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风情;非遗馆通过小剧场、老茶馆等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数字馆以数字技术呈现中华文化的28个片断,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一院六馆”奉献给观众的不仅是文物与展览,而是由众多不同主题的文化空间组成的文化休闲场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体验与感受。 这本书不是文物的
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陕西神木石峁,早期 形态的城市;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 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全面系统地述说了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西安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变化等问题,着重于历史问题、城市变迁、文物古迹的研究和分析。
本书主要对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上发表的两千余篇(部)文言小说作品进行统计和研究,在完成主要报刊上文言小说数量统计的基础上,以《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小说月报》《小说林》《礼拜六》《小说新报》《申报》《神州日报》等报刊中的文言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报刊中以重点作家王韬、韩邦庆、邹弢、徐枕亚、许指严、吴绮缘、刘铁冷、钟吉宇等人的文言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作品类型涉及对报刊上发表的旧体传奇小说、笔记小说、新体文言小说和文言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及日记体、书信体、骈体、集锦体、 假传 体等变体文言小说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对重点报刊、作品、作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晚清民国时期报刊文言小说发展脉络的梳理并总结其发展规律。
史前彩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时期的核心议题,是蔚为大观的史前考古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史前彩陶遗存在华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均有广泛分布,涉及多种考古学文化。 《考古新视野: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以 仰韶时代 限定研究范畴,主要是基于这一时空范围内的彩陶遗存分布相对集中、资料发表充分、所属考古学文化间关系密切,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 以往的彩陶研究,多以艺术的视角专注于彩陶图案,通过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彩陶的美学研究价值,在探索图案演变规律和阐释图案意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价值,却未能充分体现。尤其是缺乏了考古层位学的运用,以往研究所得彩陶图案的演变序列,没有可靠的相对年代顺序的支持。鉴于此,本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本书以丝绸之路上的20件文物为中心,分 汉唐风流在 万家灯火明 天下皆胶漆 宏愿不曾堕 四个板块,旁征博引,深入讲述文物背后丝路各国各族群的政权治理、经济往来、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故事,生动严谨,夹叙夹议,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能够让读者在感受千年丝路风云变幻的同时,深切领悟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丝路精神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