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美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先生三十年学术生涯集大成之作,在本书中,张先生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做了推测(夏商周时期),即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在于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而不是技术突破。政治权力的取得,则主要依靠道德权威、知识及其他稀有资源的垄断、对跟人神沟通手段对垄断得以实现。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 灵异 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 国家 (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 社会 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何以中国?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经历了环境剧变、复杂社会兴衰、社会冲突纷争、出乎意料的转型以及突如其来的外部影响。如何通过考古发现来揭示这个复杂的过程呢?本书是两位权威考古学者给出的答案。他们利用考古材料,打开了一个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八千多年来的社会进程。我们将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到达青铜时代商王朝的演化轨迹。我们还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部落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从使用简单刻划符号到发明文字的过程。我们最终会看到,在这片熟悉土地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诸多小村落如何一步步转变成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现在我们叫他 中国 。
中国考古学是在中国古代金石学发展了近千年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经社会变革的催化而萌芽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本书以考古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突出介绍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方法论与发展史、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状况,以及水下考古基本情况,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初学者学习使用。本书系 缪斯文库 考古系列 之一种。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书中精选136篇苏秉琦先生论著,带领读者探寻 满天星斗 的远古中国。 谨以此书纪念苏秉琦先生逝世25周年。
清季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以及影响这一权力格局变化的内外因素,是学界讨论晚清权力格局和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传统学界常遵循罗尔纲所提出的 督抚专政 外重内轻 的观点,以晚清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增强,形成 尾大不掉 之势作为立论的基础。 本书力图突破传统成说,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消长、民间和下层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西内外互动作为研究路径,以同治、光绪两朝为时间节点,从多层面、多角度、长时段对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动态过程做出具体分析,提出晚清政治权力格局在地方有所分权的同时,清廷通过各种统治策略的调整,仍维持自身的控制力。其研究内容及成果,对于探讨晚清至民国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和权力格局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古代中国考古学》一书的英文本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 a由耶鲁大学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的一次修订,已经是一部全新的《古代中国考古学》,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及分析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的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其朝着充分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的全息图景。
3000多年前的商朝祖先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习惯在甲骨上刻字,占卜问天。千年之后,祖先远去,但曾被埋藏的甲骨被一缕晨光照亮,于是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国内目前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什么是风?凤鸟煽动翅膀腾空而起,便有了风。 什么是念?整颗心都向你聚拢,想你时,我心无法思考其他。 什么是族?旗下一支箭,为同一面旗帜战斗的人,方为同族。 寻着甲骨文生动优美的线条,我们恍惚回到了祖先们创造中华文明的现场,看他们如何耕田织衣、占卜祭祀,如何送别亲人,又生养子女,如此生生不息,才有了千年后的我们,以及我们浸润其中的中华文化。 然而,甲骨文也是国内最冷门的专业之一,只有少数院校设置。本书作者李右溪是甲骨文硕士,学校那届学甲骨文的只有她一人,她一度担心甲骨文有成为绝学的风险。于是她写下这本书,希望更多
长安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图三卷,元李好文撰。 《长安志》,中国现存早的古都志。全书20卷,写成于宋神宗熙宁八、九年间,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俯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记载比《两京新记》详过10倍。另付图3卷,系元代李好文编制,括城市图、官坊图、古迹图和农田水利图等多幅。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 鉴于唐代韦述编撰《两京新记》只叙长安古迹,宋敏求决定另创体例。他编搜与长安有关的历史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撰成书。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 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 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是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立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再后是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的叙事的两个途径;后是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与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考工记名物图解》秉承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的宗旨,汲取文物考古成果,是对《考工记》原典的图文解读。《考工记》是我国*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和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全书记述了陶工、制车、木工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并包含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配有1000多张高清图片,与原典、注释、译文同步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图证,类聚名物,图文并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解读,便于读者理解和鉴赏。
本书为魏宜辉先生的**学术论著,分 文字构形与演变探论 金文探论 简帛探论 文献探论 玺印探论 盟书及古文探论 六章,共收录论文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构形研究、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古书、玺印研究、传抄古文研究等。研究内容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领域。在文字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文字构形的分析,有不少新解与突破。在出土文献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印证研究,利用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解读传世古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可供古文字、出土文献、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及参考。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论述商代自然生态和政治经济地理,重在缕析甲骨金文中农业地理、田猎地理、贡纳地理、交通地理史料,对商代诸侯方国数据进行搜汇和考述,与地下出土青铜器“族徽”地望及商代考古遗址相结合,阐述商代政治地理架构、人文地理结构演变和方国地望等。
榆林窟作为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榆林窟比莫高窟的开凿晚三百多年,但其营建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是敦煌艺术生命的延续。多年来,学界关于榆林窟的相关研究成绩斐然,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以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本书由敦煌学学者、历史新锐作家邢耀龙全新创作,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书中利用大量高清图、线描图、指示图以及鲜活的文字,具体呈现了榆林窟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守窟经历和学术研究,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敦煌艺术语言和人文精神,以及其与 大敦煌 大历史 的呼应联系。本书精美装帧、全彩印刷,让每一位读者全面地了解榆林窟、认识敦煌!
《拾光纪 考古打开的时间胶囊》集结了考古文博作者丁雨20篇现场观展与展评文章,通过分享十余个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的文物展,述说了中华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空间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独特性,展示了文明的多元统一。本书中所述各个展览都以考古发掘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历史感,作者以文图结合的方式,一一讲述各种考古成果展、文物展的内容、故事背景和策展思路,仿佛古人不经意留下的 时间胶囊 被考古工作者无意间打开,将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古代人的审美喜好等徐徐展示给现在的人们。本书亦收入少量作者对考古相关书籍、纪录片的评论以及对考古现场的介绍,从考古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展现考古工作和考古人真实的喜怒哀乐。
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全书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国家时期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再以时代为顺序细分若干章。本书原版是2002年出版的新蒙文《蒙古考古》,中译本据2008年出版的《蒙古考古》俄译本翻译,俄文版增添了2003 2008年间蒙古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目前*的系统、全面介绍蒙古考古遗存的专著。 本书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蒙古考古的基础性著作。
冰河时代晚期的人类在西欧洞穴深处创造的艺术引起了后人的敬畏和惊叹。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这些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些精致而成熟的图像似突然涌现一般走进了人类的故事? 本书为图像创作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迄今最合理的解释。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人类学研究与最新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是一部出色的 侦探作品 ,为破解人类最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