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考古中国 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名物学是涉及社会生活史、工艺美术史、文物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二十多年来,扬之水通过其扎实严谨的研究和勤奋著述,将名物学发扬光大,给这门古老的学问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在考古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今天完全有条件使名物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本书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节令风物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和揭示名物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功用,考据精审,文图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领略和体会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对作者治学的特点以及学问的如何养成等多所领悟。
内容简介 《金沙考古:探寻古蜀人的信仰世界》是一部面向大众解读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通俗读物。全书约20万字,分为金、木、水、火、土、玉、等9篇,作者通过对“太阳神鸟”“金面具”等器物细节的推敲,一题一文,阐释古蜀人信仰在器物中的体现,展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技艺与令人惊叹的智慧,帮助读者领悟古蜀人的信仰世界。本书曾以《金沙之谜:古蜀王国的文物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之名出版,作者增补内容,本次为修订版本。
国之瑰宝,器物有灵。 15位俊美少年,40个精彩文物故事《 宝藏》热门文物化身美少年,与你共赴一场冒险之旅你,被命运选中的器灵守护者,将与六大地区的文物器灵一同守护文化!北部器灵守护局《千里江山图》样式雷建筑东部银雀山《孙子兵法》彩凤鸣岐七弦琴西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兽首玛瑙杯越王勾践剑青铜神树铜屏风构件五件你的目标:集齐所有文物,成为新一代器灵守护大师!奖励掉落:器灵探测卡6封神秘委托信,开启游戏:消失的彩瓶神秘古蜀国冒险博物馆奇妙夜君从画中来沉睡的面具梦境委托者互动剧情,多重选择你将跨越时空,踏上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精美细节展示:特色封面设计美少年立牌书签208p精美全彩内文随书礼包:器灵探测卡×1守护者信件×1时空转换立牌×1守护人手册×1 的制作班底:人气作者明戈、清夜月等携手lofter画师Nieorst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再次大发现,青铜神树、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青铜面具、金面具等文物出土,引发了对三星堆新一轮探索和研究。 本书收录了王仁湘先生关于三星堆器物、纹饰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这些文章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其中包括近期新发掘的3至8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神坛、屏风座、玉琮等珍贵器物。全书不仅图文并茂地勾勒了古蜀文化的神秘诡异,也展现了古蜀时代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我们希望能借此打开研究者和读者的思路,共同探讨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
《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种。本书的主角是中国目前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形态和结构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是可参照的范本。本书作者从古建筑构造的角度解构南禅寺大殿,带领读者认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术语与构造;并对南禅寺现存的一堂唐代彩塑进行了详尽的展示与论述。从建筑与附属艺术的不同角度,展现南禅寺作为 国宝的魅力。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 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本书是一本详尽讲述中国彩陶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彩陶的发现”,分地域讲述了庙底沟彩陶的分布范围、主要特征和纹饰代表,展现了庙底沟文化彩陶从中心到周边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第二部分“彩陶艺术特征”,详细分析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一般特征和艺术特征,如黑白红三色搭配、基本纹饰构成和展现方式,同时还详细讲解了如何绘制史前彩陶纹饰。 本书为研究者、欣赏者整理展示了以往的发现,也为艺术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史前艺术的窗口,它集中展示了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中国在艺术、文化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不仅展现了艺术思潮的扩散,更是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
《从考古看中国》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分多元一体篇和史料传承篇两部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众多著名考古专家和著名学者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敦煌汉简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多有思考与创意,从写作方法探索到价值判断,进一步建立了青铜器铭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了铭文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以及以经学为主的文化价值。本书做了创新性尝试,深入到西周礼乐文明中,对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涉及,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经济史学、法制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等诸多方面。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重量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更加立体地加以展示。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内容简介】 承古烁今。托林寺是吐蕃王室后裔益西沃在象雄文明故地所开创的古格王国的政教中心,它不仅是古格王室参政议政和颁发诏令之所,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启序幕之圣地。本书以该寺红殿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图像及所据文本的翔实考证,呈现了古格佛教艺术复兴之潮、xiz ang地方政教变迁之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交织之维。 吉光片羽。托林寺红殿是由古格国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主持重建,为现存15—16世纪古格王国佛教复兴期遗留至今的较大的佛殿。作为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壁画是昭示早期古格王国政教韬略的历史之镜;其图像配置隐现了 xiz ang 西部与卫藏地区诸教派的互动关系和政教话语。通过剥丝抽茧地接通历史、图像和文本所依,作者发现红殿借古开今重构了古格早期艺术传统,壁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昆仑之上:汉代升仙信仰体系的图像考古》由王煜著
本书以图识材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功能性和工具性书籍,主要以中国古典家具用材为主,侧重于传统的、有代表性的黄花黎、紫檀、黄花黎、乌木、楠木(金丝楠)、鸡翅木等木材,也兼顾石材、竹材和其他古典家具用材。另外 ,还介绍了西方古代所用木材。本书按类别进行分类并记述其一般特征、历史与文化,对各种用材的不同表面特征进行展示与简要说明,以提示每种用材的多种表面特征,这对于古典家具的研究、收藏是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文字精炼,描述准确,图版清晰,达到了出版要求。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