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考古三记 是被称为 中国新疆考古di一人 的黄文弼的新疆考古报告,是他一生重要的成就和贡献的集成,在学术界久负盛名。《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三部作品是黄文弼竭尽毕生精力整理编撰刊布的考古报告:《罗布淖尔考古记》是黄文弼两次赴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考察所著;《吐鲁番考古记》是吐鲁番考古研究的奠基之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继续发扬了前两部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 考古三记 是黄文弼考古研究取得极大成功,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考古学赢得世界性声誉的证明。 《罗布淖尔考古记》是1930年和1934年,黄文弼两次赴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考察,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对罗布泊及其附近水道变迁问题、河源问题、罗布沙漠迁移问题、楼兰国史及其国都方位问题、楼兰在中西交通上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本书由北京的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800多处文保点(子项和重要组成)为主线索展开,覆盖北京区域内的所有文保点,按文保类别划分章节,分为古建筑、古遗址、 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部分,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寻访路线,由此串联出1000处以上的包含国保、省保、市保等不同级别的文保点,是一本系统了解北京文保的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书中图片均由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拍摄。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秦代、西汉、新莽和东汉四个朝代,止于公元220 年东汉王朝灭亡,前后历时440余年。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帝国时代。秦王朝国祚短暂,但秦制汉承,公元前206年建立的西汉王朝以及后来的新莽、东汉王朝,继承和完善了秦王朝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发展了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铸就了帝国时代历史的**个发展高峰,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极其深远和极其重要的影响。秦汉考古,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为对象而展开的,并且已经取得了
此为《装作有闲》 《透物见人》纸盒套装,取名《许宏的考古 方 》 此 方 融会了从作为田野考古工作区的 探方 ,到作为考古人在 方法 方略 上的思考,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这套随笔集真实展现了考古人许宏的多个侧面,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两集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之外的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文字中的 轻 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由设计师刘运来及其团队担纲。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利用考古元素符号,求新求异。外包装纸盒为瓦楞蜂窝纸,模切成品书籍实际尺寸,使两本书嵌入,盒底部粘贴丝带拉手,方便取书;内赠以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为形状的书夹,纸面纹饰压凸,小巧精美且实用。
宋辽金元明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最晚阶段,通常认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 1644年,实际上辽朝应从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国起算)。其前段为宋朝与辽、金和西夏分别对峙,以及高昌回鹘王国(于闻王国只延续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国、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权分立阶段;后段则为元、明形成新的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各种考古遗迹遍布现在全国境内(地域还涉及今境外邻近地区,如中亚北部地区的西辽遗迹等),是秦代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各断代考古学中时代跨度最长,涉及统一和正统王朝(包括辽金元民族政权)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内涵最丰富,并形成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类型终结模式的最重要阶段。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 宋辽金元明卷》则现在也只是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
本书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本书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及其重要发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区所分六章之
《西域考古图记》是斯坦因1906 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yi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全书五卷,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织物、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兵器等。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涵盖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并配有大量遗迹插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唯yi的资料。这些都是中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柒)》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该书全面收录了1911年至2010年一百年间西周有铭青铜器的断代观点,涉及断代论著1400余种,涵盖青铜器5000余件,堪称这一领域的集成性之作,对于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 标准器断代法 、 类型学断代法 的发展过程,主体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情况。全书共收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镈、鬲、甗、匕、鼎、簋、盨、簠、豆、卣、尊、觯、觚、爵、角、斝、觥、盉、壶、罍、方彝、勺、(缶 霝)、盘、匜、盂等,每件器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家的断代观点、观点出处、断代依据等。该书揭示了西周铜器断代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同时为以后学者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20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地位的便利,与王国维、罗振玉以及各方学者各地藏家都有联系,且亲自数度访洛搜集石经,所以是中心人物的核心。马衡先生被郭沫若先生誉为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精于金石篆刻碑帖研究,将所收集之汉石经拓片(或残石),依据文献记载,整理石经次序,并用石经文字考订文献,编撰成此《汉石经集存》。该书是马衡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也是我国金石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捌)》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周代。周武王建都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今河南洛阳,由此,史家又以西周、东周称之。在本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中,介绍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中对两周遗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文献的空白。本卷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周王朝存在的八百余年间,周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从中,可以看到它比商代文明更加灿烂,还可洞察到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近两千年的青铜时代中,两周时期处于*时期。铜矿的大量开采与冶炼,铸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使青铜业获得很大发展,生产了大量青铜制品。这些青铜制品不仅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
本书为俞绍宏教授主编《楚系简帛字形合编系列五种》之一,收録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与信阳长台关楚墓竹简两种出土于河南省的楚简数据。1994年,葛陵楚简出土于河南省新蔡葛陵故城楚墓。楚简竹质墨迹,以楚文字书写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赗书,数量达1500余枚。1956年,长台关楚简(又称信阳楚简)出土于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竹书,第二组为遣策,共计148枚。二者均大部分残断,后经学者缀合整理成文。本书是两种楚简的文字编,按照《说文》五百四十部顺序排列,字形后均有出处与文例,另附録竹简全部释文以便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浮槎万里 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展 同名图书。全书分 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三个单元,通过精心遴选的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新疆历史文物展”展览通过大量文物及相关材料,系统宣传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现多元一体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深刻地阐明,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新疆是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为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互鉴融通,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为同展图录。
从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受其影响,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学研究的极佳范例。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遗存,主要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丧葬观念是指在
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军事史以及语言学、文字学、哲学、医学、地理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本书全面展示了百年来出土的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取得的成就,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