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本书由北京的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800多处文保点(子项和重要组成)为主线索展开,覆盖北京区域内的所有文保点,按文保类别划分章节,分为古建筑、古遗址、 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部分,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寻访路线,由此串联出1000处以上的包含国保、省保、市保等不同级别的文保点,是一本系统了解北京文保的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书中图片均由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拍摄。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最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本书架设了“考古学框架”,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何物”(what),“何处”(where),“何时”(when),“他们是谁”(who),“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生计和食谱”、“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贸易与交换”(how),以及“社会文化为何演变”(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西域考古图记》是斯坦因1906 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yi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全书五卷,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织物、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兵器等。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涵盖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并配有大量遗迹插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唯yi的资料。这些都是中
此为《装作有闲》 《透物见人》纸盒套装,取名《许宏的考古 方 》 此 方 融会了从作为田野考古工作区的 探方 ,到作为考古人在 方法 方略 上的思考,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这套随笔集真实展现了考古人许宏的多个侧面,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两集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之外的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文字中的 轻 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由设计师刘运来及其团队担纲。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利用考古元素符号,求新求异。外包装纸盒为瓦楞蜂窝纸,模切成品书籍实际尺寸,使两本书嵌入,盒底部粘贴丝带拉手,方便取书;内赠以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为形状的书夹,纸面纹饰压凸,小巧精美且实用。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 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党的十八大以来, 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2023年共1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 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捌)》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在丝路天水,麦积山平地拔起,高耸入云,每当大雨过境,水雾由山间生起,于茂林中缭绕,宛若仙境。悬崖峭壁之上,自十六国北朝起开凿的二百余个洞窟,星罗棋布。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
从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受其影响,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学研究的极佳范例。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遗存,主要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丧葬观念是指在
《三星堆青铜容器研究》是一部主要研究三星堆青铜容器的考古学学术论文集。全书共六篇论文,主要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罍K2②:159、青铜方罍K2③:205、大口折尊K2②:151、青铜龙虎尊等青铜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类比他地的青铜器,凸显了以三星堆青铜为代表的南方风格青铜器的独特性。作者从器物的材质、形态、纹饰、制作工艺等入手,分析器物的用途、风格、产地等,配合多角度器物图片,严谨专业,展现了古蜀人的精细巧思与精湛工艺,反映了当代考古学研究者扎实的学术功力。
胡宁、祁海宁主编的《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4辑)》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的项目以材料见长,共有22篇发掘简报和调查报告。这批材料不仅涉及的时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反映出南京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遗迹类型多,有墓葬、水井、塔基、窑址、古桥、城墙等,代表了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其中,宁丹路东晋孙氏家族墓、江宁上坊中下村东晋南朝墓的发掘,为六朝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江宁将军山地区明代梅氏墓和周慎家族墓的发掘,为研究将军山明代沐英家族葬地提供了新线索;明代白虎桥基址的发现,为南京明故宫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坐标点。 本辑加重了考古调查报告的分量,收录了3篇配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考古调查报告。这几次考古调查,准备充足、计划周密、方法得当,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项目后期的保护、规划、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浮槎万里 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展 同名图书。全书分 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三个单元,通过精心遴选的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