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本书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的第六册,收录包山楚墓出土的全部有字竹简280枚及签牌30枚。包山楚简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一座战国楚墓中,共448枚,其中有字简280枚。竹简内容包括文书、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这批竹简资料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物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著的《包山楚简》一书,公布了全部材料。本书由释文和图版两部分组成,大致沿用原整理者的竹简编号和分类、排序。释文部分汇集、吸纳学者的观点,在竹简文本复原和内涵揭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集中体现了包山楚简出土30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图版部分在常规或红外扫描影像中选用效果最佳者,是对以往公布资料的重要补充。
南汉二陵包括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岩的康陵。南汉二陵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地面陵园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实例,为研究唐宋时期的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康陵随葬的哀册文是首次考古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哀册文,对于研究南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时期专享布局完整的陵园,围垣四隅双角阙和陵前设廊式建筑的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将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德陵虽未发现陵园建制,且墓室被盗,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属官窑制品无疑。德陵出土的青瓷器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为《装作有闲》 《透物见人》纸盒套装,取名《许宏的考古 方 》 此 方 融会了从作为田野考古工作区的 探方 ,到作为考古人在 方法 方略 上的思考,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这套随笔集真实展现了考古人许宏的多个侧面,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两集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之外的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文字中的 轻 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由设计师刘运来及其团队担纲。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利用考古元素符号,求新求异。外包装纸盒为瓦楞蜂窝纸,模切成品书籍实际尺寸,使两本书嵌入,盒底部粘贴丝带拉手,方便取书;内赠以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为形状的书夹,纸面纹饰压凸,小巧精美且实用。
《昆仑之上:汉代升仙信仰体系的图像考古》由王煜著
20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地位的便利,与王国维、罗振玉以及各方学者各地藏家都有联系,且亲自数度访洛搜集石经,所以是中心人物的核心。马衡先生被郭沫若先生誉为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精于金石篆刻碑帖研究,将所收集之汉石经拓片(或残石),依据文献记载,整理石经次序,并用石经文字考订文献,编撰成此《汉石经集存》。该书是马衡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也是我国金石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
.
长干里是南京的一个有名地理单元,位于六朝古都建康城南郊。南京建城史的开端就是位于长干里的越城。越城滨江控淮,是越灭吴后建立的对抗楚国的重要军事据点。长干里在南京主城地区建置中属于最早的区域之一,到了六朝建都时期,长干里人烟阜盛,成为了都城的南部门户。2017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长干里越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开展。遗址中六朝堆积以东晋和南朝时期的文化层最丰厚,主要遗迹有东晋越城环、南朝长干御道以及东晋砖瓦窑、东晋南朝水井和灰坑、南朝末期墓葬等,出土遗物以青瓷数量巨大,研究价值重大。出土青瓷器类型丰富,除常见的碗、盘、钵外,还有净瓶、广口罐等罕见器型。部分器型有浓厚的佛教因素,符合长干里佛寺林立的历史记载,为遗址性质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青瓷器产地多元,精品颇多,窑口涵盖岳州窑
悬泉简中 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 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前后跨越218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218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即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重要的出土简牍,是西北汉简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可补史籍之缺载,或可正史载之讹误,将 西北汉简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悬泉汉简拟分八辑出版。每辑收录原简约二千三百枚,彩色图版和红外图版同时呈现,释文紧随其后。末附简牍形制尺寸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 为丰富的信息。
该书全面收录了1911年至2010年一百年间西周有铭青铜器的断代观点,涉及断代论著1400余种,涵盖青铜器5000余件,堪称这一领域的集成性之作,对于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 标准器断代法 、 类型学断代法 的发展过程,主体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情况。全书共收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镈、鬲、甗、匕、鼎、簋、盨、簠、豆、卣、尊、觯、觚、爵、角、斝、觥、盉、壶、罍、方彝、勺、(缶 霝)、盘、匜、盂等,每件器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家的断代观点、观点出处、断代依据等。该书揭示了西周铜器断代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同时为以后学者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内容简介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它以华夏文明为根基,并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相互交融;藏经洞的珍贵文书、绢画和莫高窟的精美彩塑、壁画,储存着跨越时代及地域的人类历史记忆。 约两个甲子前,敦煌藏经洞开启。敦煌宝藏120多年来的散佚与回归,既牵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也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困顿与奋发。作品围绕敦煌宝藏的发现、流散与回归,回顾了两个甲子以来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数代敦煌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让国宝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
书稿按时间顺序收录陈克伦自选论文59篇,主要涉及越窑、龙泉窑青瓷、宋代名窑瓷器、元代青花瓷及明清景德镇瓷器和瓷业发展、博物馆建设等各方面。收录的重要论文提出了新的材料,且讨论了该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得出了新的观点,对于回望陶瓷考古的学术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博物馆部分则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以数据为指向分析了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问题和新趋势,具有实践性的指导价值。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博物馆收藏背后收藏家的人文关怀。
用文物讲述历史,是了解历史的一种特殊欣赏方式。《国宝100》中,马未都从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中国文物,详细讲述。本套书共包括4本,分别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它们有的得到无数赞誉,被国内精心收藏,有的在历史变故中辗转定居异国他乡。《国宝100:第一卷》收录了商代后母戊鼎、东汉铜奔马、清代各种釉彩大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让读者对于每件国宝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国宝100:第二卷》收录了“中华第一玉雕龙”、西周大盂鼎、战国青铜杜虎符、元代广胜寺《药师经变》壁画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
本书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国家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等重大历史问题都有深度解析,宏观与微观相融,历史与逻辑互证,探赜索隐,推陈致新,有助于加深对西周文明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本书结构合理,叙事清晰,行文流畅,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可供历史、考古等领域的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和参考。
追根溯源,从400万年前的 个人类祖先开始,走进时光的隧道,游览每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现场。从史前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到壮观的中国兵马俑和尘埃下的庞贝古城……本书收录了 范围内240多处标志性的遗址和考古发现,并深入挖掘了一些不为人知、但意义非凡的开创性考古成就,比如刚发现不久的 古老人类遗迹,发现于普通停车场的英国国王遗骸,还有位于土耳其的已知 古老的神庙建筑。 《考古通史》以全景式阅读、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世界上 重要的考古遗址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风貌。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最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本书架设了“考古学框架”,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何物”(what),“何处”(where),“何时”(when),“他们是谁”(who),“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生计和食谱”、“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贸易与交换”(how),以及“社会文化为何演变”(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铭刻于青铜器、封泥、砖、瓦、碑石等各类载体上的文字,无论是辽宁本地区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其丰富的文字资料,及其蕴涵的历史信息,都有待于综合的整理与研究。本书抛砖引玉,期待以比较全面的资料展示,为广大学者提供清晰的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