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
《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是两部南宋的学术考订笔记。《瓮牖闲评》的考订多以文字音韵为基础,间亦记及当代史事;《考古质疑》的研讨对象为先秦两汉的经史诸子,以考辨古籍中的人名、年代及叙事错误为特点。此二书久已散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点校者对之进行了细致深度的整理,重新辑出了若干佚文,并附以相关资料,其功甚伟。要之,《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当是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境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本书全面介绍了20世纪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47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这一领域内的工具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综述了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从装裱室的基础配置、装裱工具和材料、装裱款式、书画文物常见病害、馆藏书画的一般修复路线,以及书画的保管与保存等方面入手,配以相应图片,详细讲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基本知识。本书所介绍内容为宁波博物院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人员在大量实践上的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为同行借鉴,对于普通读者亦可起到科普作用。
本书按照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全国各地远古人类遗存的重要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主要成就,从中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及其创造的辉煌文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 新证 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简要介绍了两周(西周和东周时期)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简史,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重大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1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关于东王公图像与信仰的综合研究,以学界较少关注的东王公图像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梳理考古和文献材料,尝试阐明东王公图像及其信仰的基本面貌,并结合西王母图像,对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出现及二者结合发展等相关问题加以考察。本书以东王公图像的源起与发展为脉络,将其分为初现和成熟两个阶段,着重对东王公的产生、发展、分布地域、形象、侍从等问题加以讨论,进而将东王公与西王母作对比,探究二者的关系,并对东王公信仰及其与蓬莱信仰的关联作系统阐释。
本书主要分材料篇、人物篇和事件篇三部分。其中,材料篇主要是对本研究所用核心材料骉羌编钟铭文和清华二《系年》战国段简文的整理研究,包括 编钟的流传与钟铭研究的学术脉络梳理及编钟铭文集释 和 简文研究综述与释文校订 两部分内容;人物篇主要是针对编钟铭文和简文所涉历史人物及其历史陈迹所作的考证和系统梳理;事件篇则主要是结合材料篇和人物篇的研究成果,对编钟铭文和简文所涉历史事件展开的进一步研究整理。
全书分四章。第一章 遗珍慧命 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民俗存在 ,介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图像内容,解析壁画艺术的民俗生命意蕴。第二章 寓物则乐 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之物质民俗与审美 ,从物质民俗事项的角度解析这批壁画遗珍,力图还原壁画中对居住、服饰、饮食、生产等方面民俗事象的艺术记录。第三章 因心造境 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中混沌的民俗悟读 ,包括壁画作者的附会传说、壁画的传说等内容,从民俗理解中看这批壁画所蕴含的复杂民俗心理。第四章 乡土本位 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与艺术民俗重建 ,以田野考察的记录,管窥四川地区对佛教壁画艺术的承继,以及民间信仰的流变状态。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当石峁遗址这个 4000年前的巨大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震惊了世界。这座人头骨上的石头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的史前遗址。众所周知的山西陶寺遗址、浙江良渚遗址虽然与石峁遗址年代接近,但规模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4000年前,古人怎么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城堡?这座城堡不仅规模惊人,还是固若金汤的堡垒,石峁城发现的马面,将中国现存土石结构城防设施的年代整整提前了2000多年。 为了让普世大众能够读懂石峁,理解石峁,作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了这部《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石峁古人的生活、文明成果以及关于石峁的种种猜想
内容简介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本书以100件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实物实证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汇凝聚,最终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展示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