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 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最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夏商周考古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夏商周考古在取得丰硕成果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依然分歧重重。该书围绕夏商周考古重大学术问题,对夏商周考古学史的若干方面进行梳理。深入其中,可以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明确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夏商周考古颇具意义。 孙庆伟编著的《追迹三代(精)》由十篇文章构成,以顾颉刚 古史辨 为开端,对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代表性学者均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同时作者秉持客观原则, 述而不论,点到为止 ,不对各家观点的优劣进行评骘。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 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 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 神权 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 尧舜并都 的观点,最后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最终试图强调, 中国 概念最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 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以圭尺 地中 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 中国 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 前中国 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露和解析,也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完整历程。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唐代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它们身上看见。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来自哪里?何时被埋入地下?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国家宝藏守护人齐东方教授,为您解读何家村遗宝背后隐藏的故事。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家猪的驯化和饲养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它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本书以动物考古为主要研究视角,并参考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释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家猪的饲养技术、家猪的用途、家猪的仪式和文化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中国先民驯化和饲养猪的历程,揭示猪的物质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体现了学界对中国优秀的畜牧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理念。 本书从动物考古角度对猪进行了全面论述。首先,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家猪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故事,在系统介绍如何应用动物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家猪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先民独立驯化和饲养家猪的历史。其次,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家猪饲养技术史的故事,放养与圈养、阉割和选育、饲料及选用等技术手段造就了中国当今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是中国学者关于楼兰古城的第一份详细的考古发掘报告。1979-1980年,乘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之机,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古 城及通往楼兰的古道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进入楼兰古城遗迹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如重新勘定了古城的确切位置、发现了城内的 古水道遗迹、出土了60多枚汉文木简文书、发掘了城郊的平台墓地和孤台墓地等。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之上,丰富了对于楼兰的史前文化时期、两汉时代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认识。本书 即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考古工作的领队之一侯灿先生在书中不仅对于考古资料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整理,而且结合国内外学术史,对于楼兰考古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 点,使本书深具史料价值和学术创见。
本书是由*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一有着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 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 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 全息 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宗教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再次大发现,青铜神树、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青铜面具、金面具等文物出土,引发了对三星堆新一轮探索和研究。 本书收录了王仁湘先生关于三星堆器物、纹饰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这些文章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其中包括近期新发掘的3至8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神坛、屏风座、玉琮等珍贵器物。全书不仅图文并茂地勾勒了古蜀文化的神秘诡异,也展现了古蜀时代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我们希望能借此打开研究者和读者的思路,共同探讨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楚简,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先秦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无比珍贵的资料,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为纪念郭店楚简这一重要文献发掘出土三十周年,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合作,精选46篇历年来已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郭店楚简研究文章,涉及简文内容、古文字、思想特点等的考察与辨析,多为名家名作,反映学界对这批珍贵出土文献的认知和研究进展。
本书从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探索出发,进而拓展到皖南、安徽全境,后到整个中国东南;研究对象方面,从器物、遗迹到大遗址,再到文化谱系,可以说层层拓展又联系紧密,探索了中国东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凸显了中国东南,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金沙考古:探寻古蜀人的信仰世界》是一部面向大众解读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通俗读物。全书约20万字,分为金、木、水、火、土、玉、等9篇,作者通过对“太阳神鸟”“金面具”等器物细节的推敲,一题一文,阐释古蜀人信仰在器物中的体现,展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技艺与令人惊叹的智慧,帮助读者领悟古蜀人的信仰世界。本书曾以《金沙之谜:古蜀王国的文物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之名出版,作者增补内容,本次为修订版本。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考古新视野》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 空间 是《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考古新视野》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脉络、墓内装饰题材的区域特征以及墓主群体的身份与阶层,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解读了图像程序的不同层次,展开对墓葬营建的流程、工艺的分析。同时还考察了该时期装饰墓对地面建筑、家居陈设的模仿和再现,指出墓室空间反映出日益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化倾向。 后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经过整理,共发现五篇楚辞类作品:《凡物流形》《李赋》《兰赋》《有皇将起》《鶹鷅》,已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册公布,整理者即是曹锦炎先生。这五篇作品均不见于今本《楚辞》,从体裁和句式看,也比今本各篇显得更具原始性,这对研究楚辞这种诗体的形成很有帮助。本书将五篇楚辞集中在一起,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心得,对释文与注释做了细致的修订与增补。书中还附有简文摹本,可和释文注释对照阅读。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对楚辞研究、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对大有裨益。
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全书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国家时期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再以时代为顺序细分若干章。本书原版是2002年出版的新蒙文《蒙古考古》,中译本据2008年出版的《蒙古考古》俄译本翻译,俄文版增添了2003 2008年间蒙古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目前*的系统、全面介绍蒙古考古遗存的专著。 本书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蒙古考古的基础性著作。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本书稿收录作者2012年以来所发表的与商周金文及青铜器学有关的论文,共计19篇,其中《侯马盟书异体字研究浅论》作为《谈谈古文字资料中的异体字研究》一文的附录收录。 前12篇基本属于金文文字学的内容,偏重于立足金文文字的构形系统和形义系统,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来讨论相关的字际关系、文字构形、语词分化、金文文字形义系统的演变机制及其制约因素,以及利用文字学方法进行铜器断代等问题;后7篇文章基本属于青铜器学的研究范畴,有器名考释、器物研究以及青铜器学著作、图录的研读笔记内容。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重量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更加立体地加以展示。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