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宋代墓志辑释》文字使用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在释文时,凡墓志中出现的碑别字、俗体字、异体字、讳字则依正字录之。 《宋代墓志辑释》编排依志主葬期先后为序,葬期早者在前,晚者在后。无葬期可考者,依卒年为序排列。有年无月者列于该年之末。 志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和出土过程中形成的刮痕、石花等,字迹无法辨识者,录文中均用 口 标出。 为了便于检索,志主名讳均标注在志文首行 () 内。 例如:宋故恒农杨公(光赞)墓志铭。 《宋代墓志辑释》收录之墓志,为保持原貌,目录、释文、图版说明均用原首题。无首题者,由作者自拟标题。如《杨日休墓志铭》,为作者自拟。 《宋代墓志辑释》主索引依四角号码顺序排列。索引中志主后的数码为图版和释文的序号。
国博收藏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这些著名的商代铜器。除此之外,国博共收藏有600余件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丰富,每类均收藏有典型器物,体系比较完整。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博藏商代青铜器,精选159组藏品,以青铜容器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既收录了见于以往著录的四羊方尊等国之重器,还首次发布了一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按时代分期先后依类别编排,每种类别中的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四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壹贰辑简牍编号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继《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012年)、《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16年),此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三编 ,又一大型金文资料图书,共四册,收录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有铭文的青铜器1500余件,其中有一半以上为未曾著录的公私藏品。铭文*短的1字,*长的153字。其资料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报刊,以及作者自己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该书收录广泛,内容宏富,图片清晰。全书对器铭的阐述,允称详实,铭文的释读亦能广泛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对于研究上古史、古文字以及古代青铜器有着重要价值。
《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是一部全面著录天水市境内金石的资料性著述。全书收录金石 500 余通,附拓片照片 120 多幅,所录金石文字一律标点校勘,并设题解和注释,其问世将对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大有裨益。
《中国考古学年鉴 2014》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创办于1983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中国考古学年鉴 2014》首次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系列中,不仅从内容上,还是从版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中国考古学年鉴 2014》全书约160万字,集结了2014年考古学*研究成果和动态,收录了该年度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动态、考古教学、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等资料。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明清时期,是适合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的年鉴类工具书。在版式装帧方面,本年鉴从原来的平装32开本升级为精装16开本,同时,在正文前次加入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20张发掘彩图,并在正文中以插图的形式展现同时期全国各地考古文物新发现,以期更好地体现考古发掘的全貌。在内容和体例方面,本年鉴首次加入《中国考古学会及学会团体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是作家岳南等先后在二十年间写成的叙述中国近年来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且为首次结集出版。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将发掘全程分层铺开,在考古发掘过程融合大量相关的重要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还原考古真相,探秘寻幽纪实,带你走进真实的古墓,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全套丛书共计11本,分别为:《旷世绝响 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风雪定陵 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岳南、杨仕著)、《绝代兵圣 银雀山 孙子兵法 破译记》、《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日暮皇陵 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天赐王国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万世法门 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商成勇、岳南著)、《西汉孤魂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1921年,河北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初涉考古发掘,便有乱世抢救文物之意。此后数年开展的发掘、调查工作,则有明确之学术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绛县周家庄、西吴壁、陕西宝鸡吴山、江苏泗洪韩井、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了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参与实施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陆、海、空等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
《广东先秦考古》内容是广东60多年来先秦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上启十四万年前的“马坝人”,中经一万年前后的“独石仔人”、“黄岩洞人”、英德“牛栏洞人”、三亚“落笔洞人”,下至两三千年前的“浮滨文化”、“横岭山墓群”、“西瓜岭文化”。其中“马坝人”、“石峡文化”、深圳咸头岭新时期时代沙丘遗址、高明古椰新时期时代贝丘遗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墓葬人骨及其拔牙个体、深圳背岭94座商时期墓群、博罗横岭山近三百座西周春秋时期墓群等,在《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占有一席之地。 《广东先秦考古》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点有据,推断稳妥,含盖年代跨度长,熔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炉。其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什么是“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帮助我们建立对那段未有文字记载
本书图文并茂,用窑址实物和对比的方法证实杭州乌龟山窑遗址及老虎洞窑遗址都不是南宋官窑,而是元代官窑遗址,真正的南宋*个官窑在浙江丽水; 传世哥窑 的产地也在丽水,实际上就是南宋官窑中的一个开片釉品种,从而一举破解了南宋官窑、哥窑及元代官窑这些历史谜案,填补了相关领域里的空白。
永州是潇湘地区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文风鼎盛,历史名人遗迹丰富,尤以摩崖石刻负有盛名。展览选取永州地区自唐至清的摩崖石刻近百幅,体现出永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映射出中华文脉中湖湘文化支线的绵延与发展。 本书为国博展览同名图书。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以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镌刻于祁阳浯溪石壁上的《大唐中兴颂》为中心,展现出永州摩崖文化的开拓者元结,与历代文人名士对文化振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兴盛的美好景象的向往和歌颂。第二部分则通过永州朝阳岩、阳华岩、月岩等地区的摩崖石刻拓片,柳宗元、周敦颐、黄庭坚、杨翰、何绍基、吴大澂等在永州地区留有痕迹的历史名人遗迹故实,呈现出永州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的互动联系,传递出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中华文化的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