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佛教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 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兵器、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佛教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汉代墓葬艺术》一书,这是有关早期中国汉代墓葬艺术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海外学者对于中国汉代考古所做的为数不多的田野考古调查的成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反映了谢阁兰率领的调查队于1914年对中原和四川等地的汉代考古遗存所进行调查的情况,内容涉及帝陵和各个不同等级的汉墓,对陵园、墓丘、神道石刻、石阙、祠堂、碑刻、画像以及随葬器物都有详略不同的描述,大量的黑白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20世纪初叶各地汉代地面文物保存的现状。此外,通过该书,我们还能读到早年海外学者对中国汉代墓葬所反映的汉代丧葬习俗、汉代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基本认识,他们以西方艺术史作为背景和参照,比较了中西方在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功能象征等各个方面的意趣同异,其视觉和眼光也很独特。作为西方学者,当他们介入到中国汉代考古
本书收入作者在西周青铜器、金文和西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的论文14篇(包括1篇未曾正式发表的会议论文)和书评1篇。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强调铜器断代研究对于西周金文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往往以关键铜器的断代为突破口,然后围绕人名称谓、家族世系、册命制度这几个核心问题,力图厘清金文中众多人物的关系,复原重要家族的世系,进而深入探究西周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铜器断代研究方面,提出 恭王长年说 和 厉宣分界说 两个假说,对于推动西周中晚期铜器断代研究有积极意义。 二、西周世族研究方面,重点探讨了虢氏、益氏、单氏、南宫氏等家族的世系,进而对周代家族制度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另外对于西周世族的族姓来源,作者提出 周
札记分为读城、说墓、谈物、语石四编,对城市、墓葬、名物、石刻四类素材各有侧重。所涉时段以宋元为主,兼及汉唐、明清,结合考古、文献、图像资料,讨论城市形态、墓葬礼俗、物质文化等方面问题。
本书通过对墨西哥圭拉那魁兹洞穴遗址个案研究,检验了公元前8700到前5000墨西哥瓦哈卡河谷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转变。这项研究成为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960年代起, 圭拉那魁兹洞穴的发掘项目就闻名于世。本书1986年于美国出版时,为考古学界翘首以盼,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肯特 弗兰纳利在农业探源领域*为厚重的一部代表作。本书首次将系统论应用于一个具体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之中,并以严谨的演绎方法对农业起源的动因进行检验和阐释。通过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考古材料分析,弗兰纳利的农业探源研究更加精细、更为定量和更具逻辑性,为缺乏严谨手段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以变量分析模型来解释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方法论。其次,本书的系统论分析使考古学家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因本书对考古学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扶绥敢造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敢造遗址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同时发现有90余座墓葬。 敢造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共有50多个种类,大量动物骨骼的发现为研究左江流域气候、生态环境、人与动物生存关系及华南-东南亚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生业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敢造遗址还发现了大石铲文化遗存与贝丘遗址在地层上的叠压关系,该发现对建立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考古学、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及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艺术与考古--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是一部从社会生活角度全面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图像的学术专著,分上、下两卷。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者于1985年起,陆续对敦煌石窟图像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撰写的论文也陆续在《敦煌研究》《历史文物》等刊物发表。近几年来,作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稿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充实,作为图像研究,又补充搜集了大量插图。现文字稿部分已基本完成,插图部分也基本搜集齐全。
书稿对北朝及辽金的山西大同给予了高度关注。书稿以 人物 开场,围绕墓志,对曾经生活在大同的元淑、高琨、王遇、丹阳王、穆瑜、马头、许从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细致的勾陈,讲述了生活在北朝平城/辽金大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随后 名物 章,从出土器物出发,对石雕、瓦当、金银铜器、玻璃器、金银币、首饰、铺首衔环、下颌托、巴旦杏等器物的形态、渊源以及流通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让我们一窥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平城/大同的物貌;然后 城址、佛寺及墓葬 章,对北魏平城的明堂、操场城建筑遗址、佛寺,辽代大同的壁画墓、华严寺等进行了解读,在人与物之外,以小见大,探索时人的居住空间。
金璋是英国人莱昂内尔?查尔斯?霍普金斯(Lionel Charles Hopkins)的汉名,他是20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驻华外交官,也是英国著名的甲骨收藏家和研究者。他1874年来华,1908年退休回英,最高官职是英国驻天津总领事。 金璋在任及退休期间不惜重金购买甲骨,并且专注于甲骨刻辞的研究。1908 1913年间共购买甲骨1013片(含护身符等伪刻),其中真品600余片。1908 1949 年间共发表论文56篇,书评27篇。其中,与甲骨研究相关的论文49篇,书评3篇(分别评论了《殷墟卜辞》《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三种著录书)。此外,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金璋档案中还有10余万字与甲骨研究有关的手稿资料。这些著述涉及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甲骨刻辞的释读、甲骨文字的考释、商王世系和高祖称谓、商代的天象、动物、占卜及占卜用语、数字、家谱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和其它三大著名的古窑(邢窑、定窑、磁州窑)位于半山区半平原不同,井陉窑在太行山麓之中,完全处于默默无闻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本书集结井陉窑考古发现的*人孟繁峰三十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成果,作为井陉窑发现卅周年的纪念文集。本书47篇文章,除调查发掘部分引入7篇不可分割的同仁的作品外(见署名),和1篇记者的报道,2篇他人的报道,其余皆为孟繁峰单独作品(个别合作),书中披露井陉窑三十年来的艰苦的工作和为留下千古难逢的遗存而流汗与流泪的感人事迹。适合考古文博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历史研究
本书汇集了徐苹芳先生为海内外学者所作序文、书评、师友杂识,以及对历史考古学的宏观思考,所论涵盖秦汉以后历史考古,篇篇由其深厚的学养和真诚的良知所发。文集中学术研究与价值操守、文化关怀相互支援,有机结合,将所序著作、所忆学者的论题置入一个更为深广的脉络之中,以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 广大精微 的意义世界。
1965年至196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时,发现了大量载有盟誓辞文的玉石片,是为 侯马盟书 。其完整而系统的盟辞内容,反映了我国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为研究春秋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侯马盟书 是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这份考古资料的出土以及对它的科学研究,解除了很多史籍记载的疑惑,也使得史学家们从史籍中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 以张颔先生为首、陶正刚、张守中二位先生为成员的 侯马盟书 整理小组,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侯马盟书》。本书系统阐述了 侯马盟书 和春秋后期晋国的社会背景、 侯马盟书 的发掘与整理、有关 侯马盟书 的类例释注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1976年,《侯马盟书》由文物出版局出版
本書是《出土文獻》系列輯刊的第十四輯,共收録出土文獻研究論文41篇和書評1篇,論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戰國秦漢簡帛、璽印、畫像石及銅鏡等多種出土文獻材料,既有對出土文獻材料本身的深入釋讀,又有結合傳世文獻所作的文獻學、歷史學比較分析,反映了當前出土文獻研究的崭新成果。
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五辑,内容择选了出土文献领域的新学术研究成果,共包含甲骨、金文、战国简、秦汉简及其他重要学术文章共39篇,其中甲骨论文5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简论文15篇、秦汉简论文11篇及书评1篇,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艺术与考古--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是一部从社会生活角度全面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图像的学术专著,分上、下两卷。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者于1985年起,陆续对敦煌石窟图像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撰写的论文也陆续在《敦煌研究》《历史文物》等刊物发表。最近几年来,作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稿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充实,作为图像研究,又补充搜集了大量插图。现文字稿部分已基本完成,插图部分也基本搜集齐全。
本书是河南专门史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新斌、李龙和王建华。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绪论,*章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1921~1949年),第二章河南考古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76年),第三章河南考古的振兴时期(1977~1991年),第四章河南考古的提升时期(1992~2008年),第五章河南考古的兴盛时期(2009年至今),结语,以及参考文献和后记。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河南考古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收获为纬线,通过理论框架的科学构建,大量考古文献资料的引用,系统梳理了从1921年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出一幅河南考古的全貌图。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约在4700年前,涿鹿一带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涿鹿之战 和 阪泉之战 。 本报告为作者与团队于2014年到2018年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的成果集成。其中包括《涿鹿故城遗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涿鹿故城遗址2016年度发掘简报》等调查、发掘简报,以及《涿鹿故城遗址新发现的鹿纹和人面纹瓦当》等研究性论文。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 《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为丛书的第14集,收录9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5篇研究论文。报告内容涵盖杉龙岗遗址,羊舞岭遗址,汤家大屋遗址,商顶坡、赵家庄楚汉墓,易俗河镇西汉墓,南坪东汉高戎墓,大岭上东晋、隋墓等考古新资料。研究论文涉及好川文化研究,鄂、曾、楚青铜器研究,里耶秦简研究,动物考古研究以及考古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是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之一,这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太湖西北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发展脉络。本书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江阴祁头山遗址从发现到发掘的全过程,把江阴的人文历史推进到了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