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亲历中国考古 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 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张光直作品系列 ,收入其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九种:《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美术、神话与祭祀》《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番薯人的故事》。 这些涵盖考古学理论、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著、论文集、讲座,以及学术文化随笔和记述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曾经在数十年间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联版 张光直作品系列 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生的著述面貌,也凝聚了他毕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中国考古学材料的研究精华,具有经典的意义。 1、考古学 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 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
2015年7月在南昌西汉废帝刘贺墓出土了5200余枚竹简和170余版木牍。这批简牍出土后即被媒体报道并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初步判断,竹简基本属于古代书籍;木牍内容除书牍外,尚见有奏牍与诏书;另有孔子衣镜与木?H计109枚。所出西汉简本《诗》《春秋》《论语》及《礼记》类、《孝经》类等儒家文献,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墓中所出《诗》《论语》亦有较明确之师承来源,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及其经典文本的传布、演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代学者争论不绝的一些疑难问题由此可望得到新的启示,同时也为了解汉代社会上层的教育、文学、修养以及思想信仰等提供了新的信息。以往出土简帛中有关西汉时期王、侯一级官方文书与私家文书均较为罕见,这批简牍中涉及昌邑王、海昏侯的有关文献特别是其家内举行祭祀礼的资料,为研究西
1900 1901 年、1906 1908 年、1913 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 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 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 丛书共15册。第yi册《从克什米尔到喀什噶尔》出自《古代和田 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1900 年 5 月,斯坦因从克什米尔出发,穿越帕米尔前往喀什噶尔,探察古道,考察遗迹,对史料中的大勃律、小勃律、羯
解读早期中国 (全四册)包含了考古作家许宏的四部公众考古学作品,分别是《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和《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四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距今三千多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大变局进行了讲述。《早的中国》讲述了作为考古队长的许宏,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东亚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文明面貌,让我们看到史书中记载的 夏商之际 ,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何以中国》聚焦中国文明史上重要转折点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讲述在所谓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大都无城》用动态观察的方式,对中国古都从 大都无城 到 无邑不城 的变化,进行了解析;《东亚青铜潮》梳理了中国从原始铜的发
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简牍于2006年11月出土,共有2000多枚。简牍出土时置于竹笥内,大部分较为完整,并保持着原始的位置关系,字迹清晰,入葬年代约在文景之交。睡虎地汉简是近年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其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可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相比肩,将对秦汉史,特别是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睡虎地西汉简牍》以多卷本形式,收录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的以简牍为主的全部资料。首卷《质日》著录从文帝前元十年(前170)至后元七年(前157)越人记写的14个年份的《质日》,包括竹简原大和放大两倍的彩色图版、释文注释等。质日是秦汉时期流行、但后世失传的一种文献形式。通常以年历为基础,简要记录公私事务,类似后世的日志、日记。通过这批《质日》的解读,可以复原当时的历法、时令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 沙畹(1865 1918),是近代以来*有成就的 汉学 大师之一,公认的 欧洲汉学泰斗 。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更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中国古代精美盒具200件。上册为瓷盒,集古代烧瓷名窑之大成,以瓷盒为媒介,展现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陶瓷史。下册为石质、漆质、木质等材质盒具,以争奇斗妍的态势,聚各类工艺之珍品。 本书旨在通过盒具这些小小的容器,使读者体会古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发明,品味盒具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深意。每一次的开启,犹如推开旧日轩窗,望不尽的是满眼的风情与古老的文明。我们也由此得以触摸到那段逝去的历史,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宿白集(六种七册)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上) 汉文佛籍目录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宿白讲稿(下) 中国古建筑考古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宿白(1922 2018),字季庚,辽宁沈阳人。 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全面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新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无一不受教于先生,是文物考古界 永远的老师 。 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被誉为 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以一己之力,拓展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多个领域,举凡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及版本目录等,均有开创
该书是作者近60年来所撰学术论文的汇编,共收录论文80多篇,主要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相关问题的考辨,以及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献所做的先秦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此外还有玺印、封泥、钱币以及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 论述篇 考释篇 鉴赏篇 史地篇 其他篇 附录 六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面貌。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收录了500余幅麦积山石窟的高清大图,辅以洞窟信息介绍,并梳理了历代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和特色。整理过程得到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亦参考了大量相关著作、论文等资料。为增加互动性,书中部分洞窟还附上了二维码,扫码可 体验实景洞窟展示,以便读者沉浸式、多角度了解麦积山石窟造像之美。全书分为“石窟造像”“库藏造像”“壁画”三个部分,即打开麦积山石窟的三把“钥匙”。 “石窟造像”部分,收录了麦积山石窟几乎所有可抵达的造像;“库藏造像”部分,展示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近百件珍贵文物中的精华;“壁画”部分呈现了麦积山价值非凡的壁画,同样信息量满满。
《透过器物看历史 1 古代》涉及古代(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的器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器物可能如何塑造文化,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期望如何影响到他们制造的器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也探究了器物是如何被思考的,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以及器物在人类构建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所扮演的角色。 《透过器物看历史 2 中世纪》涵盖的时间范围为公元500年至1400年,集中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本卷从多方面深入地研究了人们在家庭、家族、社区和农田中的日常生活,探讨了器物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逐渐扩大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器物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如基督教教义)对新器物的影响,并评估了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及贵族精英,普通民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宗教人士和世俗商人是如何利用器物来定义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展览图录。本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60余件(套)铜镜和与镜文化相关的文物为基础,通过七大章节 鉴于止水:早期的照面正容 清质昭明:铜镜的历史 湅治铜华:铜镜的制作与流通 清光宜远:铜镜与中外文化交流 玉台影见:铜镜的功用 刻镂文章:铜镜的艺术 莹质良工:照面用具的新发展 等,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镜背装饰,生动再现中国古代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伟大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31个揭秘历史的考古传奇》讲述了历史上闻名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的伟大发现。 书中围绕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考古、发现事件,介绍了发掘与探索的史实、秘辛、成果和伟大意义,并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照片、手绘插图和文物图片。埃及的沙漠,中美洲的森林,地中海的古老城市,中东的宫殿,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莫切文明、迈锡尼文明 世界各地令人惊叹的伟大发现一一为你呈现,你可以通过发现者的经历和记述回到那些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 发现时刻 ,了解那些震惊世界的历史文物与遗迹的同时,更会为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探索与执着而感叹。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通过伟大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故事,让读者了解考古,更明白考古学家、探险家们因何而伟大。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行程约18000千米,东迄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成果。考古报告记载了斯坦因沿途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发现的大量重要文物,如汉文木简、佉卢文书、佛寺壁画、佛教经卷,以及萨珊时期、伊斯兰时期的文物,史前时期的石器和彩陶,用于体质人类学研究的400多个古人骨骼标本等,这些考古遗迹、遗物是研究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历史,探索古代丝绸之路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
本书收集了史树青先生各个不同年代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许多都已经难以找寻。从中可以看到史先生在学术、考古文物鉴定各方面的成就,其涉猎之广泛、研究之深入,都是后学之榜样。本书既是对这位博物馆前辈大师的纪念,也是为博物馆年轻一代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一份经典范例。
埃及,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曾拥有令世人惊叹的艺术、建筑与科学技术,却一度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1798年,拿破仑挥兵远征埃及,随之出土的是一件被后世称为埃及学基石的文物 以三种文字书写的 罗塞塔石碑 。以商博良为首的多位艺术家、语言学家、自然学家以及探险家经过数十载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埃及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从尘埃中重新带入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 本书遴选埃及学巨著《埃及记叙》中的精美插图以及商博良、罗塞里尼等人的珍贵信件和日记。不仅讲述了学者们孜孜破解与重建埃及文的奋斗史,更以珍贵照片呈现了那些经由探险家之手才得以重见天日的艺术珍宝以及数不胜数的建筑奇观。 几千年的岁月,巍峨庄严的金字塔或许早已失去昔日荣光,但古埃及曾拥有的高度文明却屹立于漫漫黄沙之上,至今仍闪耀光芒。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 帝陵形制布局是帝陵考古学基础、主要的研究方向。本书探寻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探寻宋代至清代汉族帝陵与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间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情况,探寻秦汉至唐代帝陵形制布局中影响并潜隐于宋代及其以后帝陵形制布局之中的因素,据此可为研究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帝陵形制布局间内在的承袭、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序列和轨迹,研究汉族和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相互影响及彼此融合,形成中华一体帝陵文化体系的过程及其构成要素和模式,构建中国帝陵考古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