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 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然而,只消翻一下书的目录便可知道,其中的内容 非外表那般朴素。作者石田斡之助先生用一种古风卓雅的笔触,向读者细细描述了长安的春色、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街头酒肆里的胡姬。而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的各色胡人买宝记,作者 是如数家珍。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 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 保护为主 ,抵制 以文物养文物 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 推土机 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出组卜辞绝大多数为祭祀卜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卜辞,如 卜王辞 、 王出行 王西言 卜辞等。本书在精确分类与断代的基础上,主要对殷商祖庚祖甲时期的人物事迹、丧葬礼仪、出组一类卜辞的年代上限、新见宾出同文卜辞以及与商王行迹密切相关的 王西言 卜辞所见史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准确认识殷商中期有关政治制度及历史事件提供参考。 本书对相关卜辞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解读,对准确理解其所记载史事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甲骨学与殷商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相关材料如 王西言 卜王 辞的全面综理及排谱系联,弥补了研究空白。
《秦陇纪行》是日本有名汉学家加地哲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访学的4年期间,在中国多地徒步考察时的真实记录。这本日记形式的游记,详细且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九十多年前从北京出发,途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再回到北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与当地人交流的情况,描绘了城市、农村风景,记录了景点名胜,也记录了黄河的惊涛骇浪,是亲身体验的朴素的记述,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很珍贵的是作者拍下了一百二十余幅照片,对我们今天了解当时中国的民风民情、历史和大自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展现了现在一些有名的城市(洛阳、长安、兰州、包头、大同等)和旅游景点(繁塔、大雁塔、小雁塔、云冈石窟等)的昨日风光,我们耳熟能详的潼关、曲江、马嵬等地也有相关的、特别清晰的照片。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后晓荣所著。本书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于考古方向专业论文三十余篇,通过对考古文物原始资料的充分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有关讨论,得出一些见解和认识。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分为四个板块,板块是围绕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和出土文物开展有关研究,第二板块是围绕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展开的研究,第三板块为围绕孝文化所展开的研究,第四板块就是对古代文物较为具体的研究,时间跨度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瓷器,文物的质地从单一物种到多种综合,研究内容有历史研究到文学解读。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代文物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
此书为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主编的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 的一种。 本书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清华简、金文中涉及的大量郑国史料,与传世史料相互补充印证,重新对郑国历史进行整体研究,颇有新见。他明确提出希望研究不 碎片化 的史学、写 会通 的历史,此书也是作者在此方面的一种尝试。 作者主要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并重的原则,在有限的篇幅中择取了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转折事件、重要人物以开展论述。对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内部的君臣关系和外部的外交政策两大角度均有细致的梳理。作者整体行文通畅平实,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具有可读性。
“堂奥”书系由读库策划,以建筑作品为主角,立足于“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本,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由世界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的“水中月,空中花”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农禅寺自建成后屡获大奖,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2014年夏天,青年学者王南和袁牧亲赴台湾做了一次“姚仁喜建筑之旅”,在建筑师的陪伴下参观了他各个时期的建筑,并对诸多台湾建筑师和学者进行专访。 本书除了以大量图纸和精美照片对农禅寺本身的设计意境、建筑材料和形态进行展示外,还探讨了建筑师本人对现代佛寺建筑的探索历程,对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多年实践,以及用光呈现佛之语进而镂刻经
该著作从建筑装饰的角度,从整体建筑和建筑图像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建筑装饰艺术,探讨了汉画像石的空间营造规律,汉代建筑形象、技术、构件,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关系,全面了解汉代建筑的营建与装饰文化,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时间跨度近300年,是人类历*古老而又悠久的文明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埃及文物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通过考古发掘得来的大量文物,就没有真正的古代埃及史。 《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一书,选取收集了古埃及从巴达里文化至新王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介绍,包括文物的发现时间、发现地、所属时期、材质、色彩、图案、形态等等,并配有图片。全书图文并茂,是了解古埃及文物,进而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和历史的上佳读物。
......
本书通过汉阳陵发现的裸俑,向人们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崛起之路。全书由帝陵、后宫、英雄、市井、礼制、特区、裸俑、复兴等8个部分组成,用精美的历史考古图和优美的文字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女骑兵俑、冷宫贵妃俑以及中国首次发现的宦官俑等等。同时还详实剖析了许多历史疑点,如继承了秦帝国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大汉帝国,为什么在陶俑制作上却呈现出和秦国截然不同的风格?为什么在短短的五十年间,汉人的审美趣味就和秦国相差如此之大?本书不是简单的反映帝王陵墓考古发掘的历史资料,也不是一部以悬疑取胜、探索文物背后故事的惊秫小树,而是着力于反映一个伟大盛世是如何诞生的考古历史精品读物。
作者运用现代人类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兄弟民族的先驱、人类学西南学派的开创者、西南地区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莫基人。《求证历史的印迹(冯汉骥考古学论集)》收录冯汉骥教授的考古学论文十一篇,涉及20世纪50―70年代西南地区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巨大影响力的系列丛书──《被禁止的历史:史前科技、外星人干预和被隐瞒的文明起源真相》、《被禁止的科学: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被禁止的宗教:破解西方世界遭受压制的神学异端谜局》──是从**期刊《崛起的亚特兰蒂斯》杂志中萃取出的优异人士的杰出文汇。而《被禁止的考古学:关于人类起源与意识演化的考古学全球之旅》,则由这个星球上*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他被世人称为“被禁止的考古学家”──迈克尔·A.克莱默在该刊开设的同名专栏《被禁止的考古学家》中的精品构成。此前,克莱默出版了全球畅销书《考古学禁区》和《退化论:达尔文为什么错了?》。其中,《考古学禁区》以接近1000页的篇幅,提供了大量主流考古学界不敢正视的那些“不该存在的”确凿证据;《退化论》则用500多页的文字提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进行着考古工作。这些工作,不断改变并丰富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考古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出自著名的学府(只有少数大学才设置考古专业),却像老农一样在土里挖掘寻找;他们“读尽了相关的每一条史料,也走遍了相关的每条河谷”(张承志语);他们直面日常工作的辛苦与琐碎,奉现给人们的却是废墟上的辉煌与田野里的诗意。 考古人往往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知道太多的历史秘密,他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探索的故事、发现的故事,成长的故事、心灵的故事,历史文化民俗的故事……一代一代考古人,一个又一个故事,缀合成为中国近百年考古发现、探索思考与认识的鲜活的历史。尽管他们可能出版了考古发掘的专门报告,写过论文甚至专著,但由于时间、精力、条件、机遇等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给我们讲述考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