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中心,1988年依托西汉南越王墓原址而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己接待国内外观众300多万人次,为满足国内外观众的需求,特依照陈列的顺序,精心筛选能展示墓室、出土文物及杨永德夫妇捐赠德珍贵瓷枕等精品,编辑成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日文版)》既不同于以往的专题图录,又不同于大型画册,而是平装低价普及本,且有中、英、日、法、德、西班牙六种文本,适合不同语种读者的需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日文版)》为日文版。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文物集粹》编著者宋玉彬、阿尔杰米耶娃。按照现今的国土疆域划分,东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研究具有诸多国际性学术课题的客观属性,这种属性要求研究者应该具有国际化的信息掌控能力。然而,由于获取资料途径以及阅读能力的限制,各国学者所开展的专题性学术研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这种不足影响了学术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收录俞伟超先生的近 70 种论述访谈录 3 篇,收录论述内容全面、分类合理,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俞先生的学术成就、 学术贡献和学术人生。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精选馆藏各类医药文物图片194张,配以中英文字,扼要介绍文物的名称、质地、时代以及应用与历史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编者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故宫书画馆》第7编。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虎丘塔坐落于虎丘山顶,全称虎丘云岩寺塔,是苏州现存早的古塔。其建筑风格与杭州西湖雷峰塔为同一类型。瑞光塔屹立在苏州城西南隅,重建于北宋景德元年,为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是苏州现存的几座宋塔之一。本书收录了虎丘塔和瑞光塔内发现的文物。两塔文物的次第发现,为研究当时苏州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程度,造纸、印刷、漆器、金银花丝以及丝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了实物资料,为今天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当今的工艺品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两批文物大部分与佛教的密宗(即真言宗)有关,对研究佛教及密宗、特别是“东密”在五代南方的传播,以及对北宋初期的影响等,颇具重要参考价值。
胡家印主编的《千年陶瓷神韵——豫东古陶瓷艺术博物馆藏品精粹》为豫东古陶瓷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图书,收录了近200件自隋至宋的陶瓷精品,大多为隋唐大运河古河道所出的陶瓷器。本书的出版,展示了隋唐宋日用陶瓷,从生活史层面对大运河申遗工作作了有益的补充。图文并茂。
砖文卷共编两卷,收砖文拓本602种,卷一为鲁迅原编《俟堂砖文杂集》,加上鲁迅未及编入杂集的散拓79种,作为附录一,另加鲁迅《俟堂砖文杂集》目录手稿作为附录二 ; 卷二为鲁迅藏刑徒砖拓本,原为陶斋所藏,量大而专。
《鲁迅藏拓本全集》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史拓本 5100 余种、 6000 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卷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汉画像》卷,其分为上下两册。汉画像拓自刻有画像的石头,即 画像石 ,准确的说鲁迅所藏汉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刻拓本。本书汉画像拓片多出于山东和南阳两地。
砖文卷共编两卷,收砖文拓本602种,卷一为鲁迅原编《俟堂砖文杂集》,加上鲁迅未及编入杂集的散拓79种,作为附录一,另加鲁迅《俟堂砖文杂集》目录手稿作为附录二 ; 卷二为鲁迅藏刑徒砖拓本,原为陶斋所藏,量大而专。
祝君主编的《河湟藏珍》内容介绍: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从史前时期的羌、戎、胡先民,到汉以后的汉、鲜卑、吐蕃、蒙古、突厥等部族,在江河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共存发展,交流融合,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元代以后,这些古代民族演变定型成为今天的汉、藏、土、蒙古、回、撒拉等六个世居民族。了解青海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了解青海历史的过程。因此,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组织编著了这本《青海民族民俗文物集》,试图通过节庆、宗教、民居、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等诸方面的介绍,反映青海各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习俗、民族特点等。
本书收入该馆从战国至清代铜镜近两百面,是从馆藏400多面铜镜中精选出来的,按时代划分为楚式镜、西汉镜、新东汉三国六朝镜、隋唐五代镜、宋元明清镜五大部分。前面有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长沙市博物馆藏铜镜综述》,对所收藏的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划分和扼要论述。另一篇是《中国古代铜镜及其思想文化概论》,“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及其蕴含在铜镜中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总结”,“从宏观上展示出铜镜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这是一篇比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做简明扼要论述的论文,其中有很多精彩和引人入胜之处。
本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著作。 本书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收入鲜为人知,首次公开面世的明清珍贵史料档案175件,每件档案均附有提要性说明,诸如原件尺寸,来源,背景资料,史料价值等。本书分为明代档案(诰敕、寮录、题本、塘报等)、清代档案(诏谕、实录、奏折、揭贴、札符、牌照、告示、火票、廪贴等)、明清科举档案(童试卷、乡试卷、会试卷、殿试卷、朱卷等)、明清与图和专论五大部分,可为明清史研究提供多方面的珍贵史料。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鲁迅藏拓本全集》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史拓本 5100 余种、 6000 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卷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汉画像》卷,其分为上下两册。汉画像拓自刻有画像的石头,即 画像石 ,准确的说鲁迅所藏汉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刻拓本。本书汉画像拓片多出于山东和南阳两地。
安徽省皖西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300件。此图录遴选了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200余件,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图文编排,系统展示了皖西地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陈曙光主编的《皖西博物馆文物撷珍(精)》从从安徽省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遴选出198件(组)编辑成册,其中,青铜类103件(组),陶瓷类59件(组)、玉器类11件(组)、金银器类19件(组)、近现代类6件。所选文物以代表着皖西鲜明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为主,亦有部分为带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个人捐赠品及省馆拨交品;为反映馆藏全貌,中国文物总店下拨的一批清代瓷器也被收录其中。
《宿州市博物馆文物集萃》从宿州市博物馆文物中遴选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的器物,期望通过它们展现出宿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较全面的展现出宿州本地的历史与文化。
这本《淮南市博物馆藏镜(精)》由淮南市物馆编著,经过认真筛选、反复斟酌,本书收录了150面铜镜。考虑到时代延续性,也兼顾了早期铜镜的珍贵性,对重复较多、品相不佳者没有收录。为了把一些残缺的铜镜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来,编者们邀请了国内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金春刚两位先生予以修复。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对重要的铜镜做到既有照片,也有拓本,目的是将文物所包含的信息量*限度地传达给广大研究者和社会各界读者。
曹学群编著的《佛山市博物馆藏绘画》从一千五百余件绘画藏品中精选出110件(套)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绘画精品汇集成册。全书分为两大的部分,部分为藏品图录,并对文物进行相关信息介绍;第二部分为省内外专家学者和馆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研究论文,以期帮助读者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和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绘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