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探寻宝藏背后的中华遗产》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代关于宝藏的神秘传说和历史典故,涉及秦始皇陵宝藏、定陵宝藏、清东陵宝藏、马陵山十字坡藏宝、金沙遗址、黑水城、瞿塘峡夔门黄金洞、方腊石窟藏宝、张献忠窖金、石达开藏宝、雷峰塔地宫、乐山大佛 藏宝洞 、 南海一号 沉船、 阿波丸 沉船 内容详实,考据严谨,装帧精美,带您发现藏在精美古画里的国家宝藏。 《消逝古国:寻觅古国废墟的中华文明》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沉睡了千年的楼兰美女、因 汗血宝马 而闻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天籁之音龟兹、因金庸武侠小说而被人们熟知的大理段氏和西夏 探求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国文明,追踪考古遗址、遍考史书古籍,真实再现消逝的古国。让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得清晰,让斑驳迷离的真相逐渐明朗,让亦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重要的藏馆之一,朱凤瀚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大规模地系统地对馆藏青铜器整理著录、深入研究,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全面展示了国博所藏之国之重器。 国博西周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晚清陕西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号称 四大国宝 ,名扬海内外,而其中的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就展陈于此。国博收藏的著名西周青铜器还有南宫柳鼎、禹鼎、柞伯鼎、觉公簋、利簋、宜侯夨簋、天亡簋、琱生簋、颂壶、康侯爵、盠方彝、召卣、作册吴盉、士山盘、燕侯盂、逑钟等,件件都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与语言文字的直接材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周青铜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中心,1988年依托西汉南越王墓原址而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己接待国内外观众300多万人次,为满足国内外观众的需求,特依照陈列的顺序,精心筛选能展示墓室、出土文物及杨永德夫妇捐赠德珍贵瓷枕等精品,编辑成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日文版)》既不同于以往的专题图录,又不同于大型画册,而是平装低价普及本,且有中、英、日、法、德、西班牙六种文本,适合不同语种读者的需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日文版)》为日文版。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文物集粹》编著者宋玉彬、阿尔杰米耶娃。按照现今的国土疆域划分,东北亚地区的古代文化研究具有诸多国际性学术课题的客观属性,这种属性要求研究者应该具有国际化的信息掌控能力。然而,由于获取资料途径以及阅读能力的限制,各国学者所开展的专题性学术研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这种不足影响了学术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收录俞伟超先生的近 70 种论述访谈录 3 篇,收录论述内容全面、分类合理,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俞先生的学术成就、 学术贡献和学术人生。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精选馆藏各类医药文物图片194张,配以中英文字,扼要介绍文物的名称、质地、时代以及应用与历史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编者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故宫书画馆》第7编。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安徽省皖西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300件。此图录遴选了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200余件,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图文编排,系统展示了皖西地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陈曙光主编的《皖西博物馆文物撷珍(精)》从从安徽省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遴选出198件(组)编辑成册,其中,青铜类103件(组),陶瓷类59件(组)、玉器类11件(组)、金银器类19件(组)、近现代类6件。所选文物以代表着皖西鲜明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为主,亦有部分为带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个人捐赠品及省馆拨交品;为反映馆藏全貌,中国文物总店下拨的一批清代瓷器也被收录其中。
本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著作。 本书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收入鲜为人知,首次公开面世的明清珍贵史料档案175件,每件档案均附有提要性说明,诸如原件尺寸,来源,背景资料,史料价值等。本书分为明代档案(诰敕、寮录、题本、塘报等)、清代档案(诏谕、实录、奏折、揭贴、札符、牌照、告示、火票、廪贴等)、明清科举档案(童试卷、乡试卷、会试卷、殿试卷、朱卷等)、明清与图和专论五大部分,可为明清史研究提供多方面的珍贵史料。
本书收入该馆从战国至清代铜镜近两百面,是从馆藏400多面铜镜中精选出来的,按时代划分为楚式镜、西汉镜、新东汉三国六朝镜、隋唐五代镜、宋元明清镜五大部分。前面有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长沙市博物馆藏铜镜综述》,对所收藏的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划分和扼要论述。另一篇是《中国古代铜镜及其思想文化概论》,“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及其蕴含在铜镜中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总结”,“从宏观上展示出铜镜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这是一篇比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做简明扼要论述的论文,其中有很多精彩和引人入胜之处。
胡家印主编的《千年陶瓷神韵——豫东古陶瓷艺术博物馆藏品精粹》为豫东古陶瓷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图书,收录了近200件自隋至宋的陶瓷精品,大多为隋唐大运河古河道所出的陶瓷器。本书的出版,展示了隋唐宋日用陶瓷,从生活史层面对大运河申遗工作作了有益的补充。图文并茂。
《鲁迅藏拓本全集》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史拓本 5100 余种、 6000 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卷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汉画像》卷,其分为上下两册。汉画像拓自刻有画像的石头,即 画像石 ,准确的说鲁迅所藏汉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刻拓本。本书汉画像拓片多出于山东和南阳两地。
《鲁迅藏拓本全集》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史拓本 5100 余种、 6000 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卷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汉画像》卷,其分为上下两册。汉画像拓自刻有画像的石头,即 画像石 ,准确的说鲁迅所藏汉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刻拓本。本书汉画像拓片多出于山东和南阳两地。
虎丘塔坐落于虎丘山顶,全称虎丘云岩寺塔,是苏州现存早的古塔。其建筑风格与杭州西湖雷峰塔为同一类型。瑞光塔屹立在苏州城西南隅,重建于北宋景德元年,为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是苏州现存的几座宋塔之一。本书收录了虎丘塔和瑞光塔内发现的文物。两塔文物的次第发现,为研究当时苏州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程度,造纸、印刷、漆器、金银花丝以及丝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了实物资料,为今天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当今的工艺品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两批文物大部分与佛教的密宗(即真言宗)有关,对研究佛教及密宗、特别是“东密”在五代南方的传播,以及对北宋初期的影响等,颇具重要参考价值。
祝君主编的《河湟藏珍》内容介绍: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从史前时期的羌、戎、胡先民,到汉以后的汉、鲜卑、吐蕃、蒙古、突厥等部族,在江河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共存发展,交流融合,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元代以后,这些古代民族演变定型成为今天的汉、藏、土、蒙古、回、撒拉等六个世居民族。了解青海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了解青海历史的过程。因此,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组织编著了这本《青海民族民俗文物集》,试图通过节庆、宗教、民居、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等诸方面的介绍,反映青海各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习俗、民族特点等。
2011年、2012年 国博讲堂 讲座的结集,以讲座时间为序编次( 启蒙之对话 五讲因内容相关,编为一个单元)。除个别讲座因散谈等形式问题不便整理收录外,大部分讲座都根据演讲专家讲稿或现场录像、速记等整理成文,部分整理稿又经演讲专家后期审核加工,补充了新的内容。
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区文物局编著的多卷本的《中国博物馆志(精)》(作者张文彬、张柏),忠实地记录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山东和青海各博物馆的概述、业务活动、藏品管理及经营等基础情况,对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西北的重要行政区域;新疆又是欧亚大陆桥的中点,丝绸之路商贸繁盛,留下了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遗存。由于吐鲁番特有的干旱高温少雨的地理特点,使之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自汉至民国历代中央王朝和地方政府的钱币实物,以及从罗马、伊朗到日本、安南的大量钱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新疆的经济活动和丝绸之路物质交流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