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海岱青铜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青铜器的组合、铭文,从器物层面,构建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海岱青铜器的文化构成、文化格局与演进以及在墓葬中的摆放情况,构建起海岱青铜器的空间体系。进而从社会层面,分析海岱青铜器的族别、国别与性别特征。*后从制度与思想层面,探讨了海岱青铜器的器用制度、制器思想以及东周时期海岱思想文化格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对器物辨伪的考证和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 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低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图书《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央视正在热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改编而成,以文物讲文物,以文物述文明。该书每季透过25件国宝的展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 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该书稿*次较为系统地将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可视为贵州出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首份类型学综合研究成果。同时,作者通过对周邻地区相同或相似青铜器的横向比较,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对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来源和相互影响方面的考察,以了解不同文化系统青铜器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历程。
本书运用多种科技方法,对山东枣庄徐楼出土青铜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器物材质成分、制作工艺、腐蚀行为、保护对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解析了红铜铸镶工艺、錾刻工艺、垫片使用、纹饰特征等内容,阐释了徐楼青铜器的文物价值。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山东枣庄地区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论《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则是以个案分析来讨论中国古代造型设计的问题。
使用铁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人类发明了冶铁术并制造出铁生产工具,从而把人类从奴隶制社会的茅屋里,推向到瓦宇、砖壁和玉阶的封建社会殿堂中,进而又推向高科技时代。我国铁器的出现虽然晚于埃及等文明古国,但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却比欧洲早出现1000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铁工具组成的生产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我国早在商代晚期,就利用陨铁锻制铁器,到春秋中晚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术制造铁器和生铁铸造技术。战国早期创造了生铁退火脱碳的柔化处理技术,将脆性铁改变成为韧性的各种脱碳铁器。这一新型铁器,又早于欧洲2300年以上。汉代创造的炒钢技术和生产出的炒钢工具,以及可铸铁的广为应用,大大发展了锻造技术,导致了众多锻造铁器的出现,生产了经多次锻打的几十锻铁器、百炼钢铁器、贴钢铁器和夹钢铁器。魏晋南北
本书中的宋元明金银首饰两卷,堪称空谷足音,它正是在开篇所述背景下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书中不仅对各类器物条分缕析,而且始终把它们放进整体的视野中作通盘观察,所以体系清楚,条理分明,其定名给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献中找到与实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辙对号的记载谈何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大部分并未在五经正 出现,作者必须博贯群籍,穷搜僻书逸典,披沙拣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献都是颇不经见的,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迪。比如宋元时曾流行一种弧形大钗,江苏江阴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对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宽度达17.5厘米。簪戴起来,横亘髻上,将成为其妆束中之辉煌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