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城市、建筑、墓葬等方面,对渤海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重点的对外学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28幅。
北魏《元倪墓志》,开唐楷之先河,诸多点画立唐楷之楷模。此碑笔法方笔中掺入圆笔,笔画之间出现牵丝映带,点画流动,有行书笔意。字法稳健,收放有度。对于初学书法的读者来说,临摹该墓志,对理解唐楷有较大的裨益;对于有一定书法基础者而言,将该墓志笔法与唐楷笔法对比学习与研究,会在书艺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 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瓦木石写就的历史,是固化了的清代宫廷历史档案。清东陵的营建历史,可追溯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达两个半世纪。在这里,前后营建了5座帝陵,4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共14座帝王后妃的陵墓,成为清王朝规模、影响、名气的皇家陵墓群之一。《清东陵档案解密》将带您走进帝王的陵寝,见证大清王朝的荣辱与兴衰。
这是一本老照片的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照片,而是专门反映陕西文物古迹的老照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陕西文物荟萃,目前据调查已知的各类文物古迹35000多处,堪称文物大省。 该书从近千张老照片中精选了492幅文物古迹旧影,涵盖了三秦大地清末民国初期文物古迹真实写照。该书以老照片为主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此有照”对今日的文物考古研究、古建维修、方志、旅游景观再现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认定曹操高陵的十个方面理由是充分而有根据的,应该认可他们取得的显著成果;并且指出,曹操是开创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的人,就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明确表态,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现实,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热烈的讨论,两家学会的同仁取得六点共识,委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陈长琦执笔,撰写成《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曹操墓被宣布发现以来的三百多天里,其真假之争,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肥皂剧,高潮起伏,热点迭出:“倒曹派”、“挺曹派”、媒体、网民、官员等各色人物纷纷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新闻发布会,DNA鉴定,苏州论坛,文物造假,身份造假;“铁案”被质疑,“铁证”成“伪证”;质疑与反质疑,再质疑与再反质疑。争议双方,你方说罢我登场,仁智互见,莫衷一是…… 从未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掀起轩然大波;从没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吸引传媒和社公众;也从没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掺杂了复杂的利益之争和个人恩怨……要评选2010年中国关注的文化事件,非安阳曹操墓莫属。 本书编者密切关注曹操墓事件的发展,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透视。约请争议双方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