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周原遗址清理西周墓葬、马坑47座,试掘居址114.3平方米,考古调查10平方千米。本书系周原遗址2012年度田野工作报告,包括前言、姚家墓地的钻探与发掘、姚家墓地周邻区域的试掘与钻探、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的调查、结语共五章。这批资料初步揭示了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东部边缘区域的文化、聚落与社会特征。
在党中央号召之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学术门类的金石学在近年来焕发新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占据大宗的中国古代墓志文献,又是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墓志研究领域的四十名专家,就墓志研究进行深入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通论 ,按时代顺序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 专题 ,为墓志专题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将在为当代金石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房山南正遗址:拒马河流域战国以降时期遗址发掘报告》为北京市房山区南正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于2005、2006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而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总计约6760平方米。清理了战国、西汉、东汉、辽等不同时期的灰坑、陶窑、墓葬等遗迹,出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遗物,数量丰富,时代特点鲜明。文后还附有铜器、陶器等样品的测定报告,植物遗存的鉴定报告。南正遗址的出土文物,是解决拒马河流域战国晚期至汉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编年的重要资料。为研究北京(特别是南部地区)东汉时期墓葬习俗、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遗址所清理的陶窑,对了解古代的制陶工艺、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房山南正遗址:拒马河流域战国以降时期遗址发掘报告》可供从事考古、文物、历史等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石窟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布中华。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葱岭以东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同时,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滦县韩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韩新庄村东南发现261座瓮棺葬。这批瓮棺葬规模庞大,时代跨度大,自战国中期持续至西汉中期,分布密集,葬具类型丰富且组合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为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之一。韩新庄瓮棺葬的发现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瓮棺葬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葬具所具有的典型燕文化特征,为研究燕文化东渐和人群流动提供了新材料。
邰城铸铁作坊遗址是秦汉时期为数甚少的县级聚落中的地方性小型铸铁作坊。报告在系统梳理以往冶铁遗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关中地区汉代冶铁工业进行了详细介绍,对邰城铸铁作坊内部所有的冶铁遗存进行分析、整理和公布。邰城铸铁作坊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汉早期冶铁技术的研究空白,益于窥探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西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战国 汉代过渡期技术和组织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西汉早期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结构、聚落布局乃至社会面貌等问题的探讨起到推动作用。
新一村遗址作为十二桥遗址群的一部分,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唐宋时期的遗存,其中主要以周代、秦汉和唐宋三个阶段的遗存为主。而周代遗存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较高关注,尤其是关于其文化性质的争论是为核心的问题。从文化更替的角度来讲,新一村这类遗存,继承和发展了十二桥文化,且是在十二桥社会、文化发生巨大衰落之后才形成的。从西周中晚期延续到春秋中晚期。可将其视为一种区别于十二桥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可称为新一村文化或新一村类型。该考古报告的出版将为学界提供丰富的资料,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