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岭汉墓在1971年10月开始得到发掘清理。此次发掘发现墓葬2座,其中M1的发掘资料经整理后于1972年在《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考古报告,M2的相关发掘资料则将在本图录中说明。图录共分为两部分,首先为文字部分,包括墓葬概况、发掘者访谈、2号墓相关讨论及相关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第二部分为本书主体的图录部分,包括出土器物的照片及相关介绍。合浦望牛岭一、二号墓中出土了近300件文物。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铁、陶、漆、玉石、珠宝等各类材质,器类涵盖有炊煮盛食的各类容器、生活日用杂器、车马器、装饰品等,器物以具有多文化因素杂糅的汉代岭南风尚器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舶来品为主,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繁多且异常精美珍贵,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之珍粹。
这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历史,给福建的中央苏区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闪烁着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智慧光芒,回响着福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的呐喊,见证了党和苏区群众的鱼水深情,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了这本《红土地见证:福建中央苏区遗址遗迹巡礼》,以期能在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弘扬苏区精神,加强对福建中央苏区的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福建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英德牛栏洞遗址: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是在1999年发表的《英德云岭牛栏洞遗址》发掘报告基础上增补内容修订改写而成。全书共六章,除对遗址文化遗存和动物群作了全面介绍和研究外,尤其是对遗址的环境和所涉及的稻作起源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牛栏洞遗址是广东地区继阳春独石仔遗址、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第三处具有科学地层剖面和丰富文化遗物、年代为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古人类穴居遗址,为探究岭南地区史前人类生活形态及古稻在这一地区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古生物和农史意义的考古资料。 《英德牛栏洞遗址: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农业史等相关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优选的城址。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考古发现成果、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汇编和石峁遗址大事记,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