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轰然坍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开启,2000余件(组)国之重宝,拥戴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发出耀眼的光芒。本书作者韩金科,曾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出土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 文化,向读者展示了一座辉煌灿烂的大唐宝库和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况。
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
本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表的辽墓资料, 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等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书中分别对契丹式墓和汉式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 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书中的基本结论得到新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对各墓例的经典分析,于历史考古学者仍具启发意义。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这两座未经盗扰的古墓中, 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以及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日常用具,为构建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物质史料。作者卢兆荫全程参与了发掘工作。他以平实的文字,将满城汉墓的发掘过程娓娓道来,用考古人严谨的态度,再现墓主身份,带领我们走进两千年前的西汉社会。
登封嵩山周围瓷窑遗址星罗棋布,核心区域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窑等。李景洲先生编著的《中国登封窑》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登封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到隋代登封窑的始烧、唐花瓷的斑斓夺目、宋代珍珠地划花与白釉剔刻划花的独树一帜、宋早期青瓷的纯净无华以及今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全书揭示了登封地区瓷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充分显示了登封地区陶瓷制造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我们将登封地区的瓷窑遗存定名为“登封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