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何处燕山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昆明湖泛舟》)。本图以形象的漫画笔法反映了颐和园盛时的全貌。图后附有圆明园的大事年表及对园内的各景区扼要的文字介绍,还有小知识、旅游提示、旅游拾趣、历史回顾、历史轶闻等文字内容。
《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研究》以各王墓和王族墓为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著录明代以来的有关文献记载和一些调查中得到的口述史料;二是记录各墓葬的地表石刻等遗存和墓室形制,部分采集地表的砖瓦等遗物;三是著录和周王家族墓葬有关的各种碑刻,包括墓志、神道碑、御赐祭文碑、买地券等,和祭祀、守护相关的其他碑记资料等也一并收录;四是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考证和综合研究。 这部著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原真性:书中著录的是手实地调查资料,而这些调查对象并不为以往的研究者所重视,其核心价值是基础性的研究资料汇集。第二,全面性:以墓主而言,自亲王、郡王以至将军、中尉,不同等级身份者人员齐全,为周王家族墓葬中同等级的前后变化、不同等级之间的级差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石刻资料、口述史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唐华清宫遗址:绣岭骊宫的凄美
《西部考古探险系列:险行米仓道》主要内容包括:考察足迹、新闻发布会、巴中市巴州区、巴中市平昌县、巴中市通江县、汉中市汉台区、汉中市南郑县、巴中市南江县、数字化米仓道、考察日志等。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武梁祠(精装)》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作者简介
2005年6~12月和2006年7月~2007年1月,鹤壁刘庄遗址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实施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鹤壁市文物工 作队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515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 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下七垣文化墓地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报告为研究下七垣文 化的墓葬制度、文化面貌与分期,为先商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 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
书稿以电脑复原 香妃 头骨为起因,通过介绍葬有 香妃 的园寝和发现盗口,以及历史上曾有的 香妃 画像,打开了民间的 香妃 与清宫容妃的关系,以此为线索介绍了容妃地宫的开启、清理和研究过程。同时作者运用通俗的笔触,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容妃 ,对于围绕 香妃 的诸多历史之谜一一予以详剖细说。书中收录100多张珍贵图片,作者利用自身独特的环境,以清宫档案为依据,清晰、完整地介绍了清朝后妃的丧葬制度及其陵寝的规制特点。
本书汇总了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铁岭市境内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情况,基本内容是对在这些遗址中采集的陶石器标本所做的线图清绘,在序言部分中,作者对这些标本反映的考古学文化性质、来源及铁岭市青铜文化发展脉络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有利于对辽北与辽东、吉南乃至朝鲜半岛相关青铜文化关系的了解,可供专业学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田野资料检索参考。
这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历史,给福建的中央苏区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闪烁着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智慧光芒,回响着福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的呐喊,见证了党和苏区群众的鱼水深情,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了这本《红土地见证:福建中央苏区遗址遗迹巡礼》,以期能在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弘扬苏区精神,加强对福建中央苏区的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福建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巨鹰墓地位于六安市经济开发区中部。发掘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六安市文物局配合。报告中包括此次发掘的209座墓葬,年代序列完整,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该地区战国晚期至东汉早期的丧葬文化面貌,成为研究当地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巨鹰墓地为一处平民公共墓地,出土的陶器组合丰富,包涵楚、吴越、秦、汉等诸多外来文化因素,结合本土因素,形成了鲜明的文化、时代特征。本批材料的公布,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六安地区战国到汉代的丧葬文化面貌,也为战国至汉代区域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