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门类。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艺术盛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早期自然宗教方兴未艾,而佛教、道教信仰及其他文化因素逐步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作为造型艺术的汉画像石,其“形式美”由其“质料”、“造型及构图模式”、“色彩”以及“技法”几方面构成。它既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是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发展演变所支撑起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娟编著的《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内容、题材等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探讨了其所涉及的宗教及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馆藏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书是在财政部“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示范修复我国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馆藏壁画,结合壁画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壁画的揭取方法,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馆藏壁画的影响,提出馆藏壁画保存环境控制指标,建立了系统的馆藏壁画保护技术规范。 本书可供文物博物馆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从事壁画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