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书是在财政部“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示范修复我国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馆藏壁画,结合壁画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壁画的揭取方法,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馆藏壁画的影响,提出馆藏壁画保存环境控制指标,建立了系统的馆藏壁画保护技术规范。 本书可供文物博物馆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从事壁画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参考。
馆藏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书是在财政部“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示范修复我国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馆藏壁画,结合壁画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壁画的揭取方法,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馆藏壁画的影响,提出馆藏壁画保存环境控制指标,建立了系统的馆藏壁画保护技术规范。 本书可供文物博物馆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从事壁画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参考。
四川东汉陶俑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有车马、楼房、家禽和镇墓的“方相氏”等,以反映广大民众现实生活的部分成为其精粹。四川东汉陶俑的大量出现,当然与厚葬之风和升仙思想有关,这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担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从已发现的四川东汉陶俑来看,主要有灰陶、红陶和釉陶。有的俑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外涂朱、黄、绿等色。这些陶俑多为模制,也有捏塑或两者兼用。在制作中,往往头、手及身躯分模或另行捏塑,但拼合在一起又能自然天成,所以既是同一模又各具风采,互不雷同。 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画,更多地运用夸张手法追求神似,特别是人物神态的刻画真切细致。他们的面部永远留存着令人过目不忘的微笑。我们无法想
高嵩所著的《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大麦地岩画,真的是夏朝的文字吗?它记录了怎样的史实?翻开《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浏览四千年前那段烽烟岁月……历史的风霜侵凌了岩画几千年,它带着沙漠漆和石藓来到了我们面前。
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门类。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艺术盛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早期自然宗教方兴未艾,而佛教、道教信仰及其他文化因素逐步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作为造型艺术的汉画像石,其“形式美”由其“质料”、“造型及构图模式”、“色彩”以及“技法”几方面构成。它既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是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发展演变所支撑起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娟编著的《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内容、题材等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探讨了其所涉及的宗教及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门类。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艺术盛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早期自然宗教方兴未艾,而佛教、道教信仰及其他文化因素逐步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作为造型艺术的汉画像石,其“形式美”由其“质料”、“造型及构图模式”、“色彩”以及“技法”几方面构成。它既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是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发展演变所支撑起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娟编著的《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内容、题材等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探讨了其所涉及的宗教及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出了描述。并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像以及一些符号进行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