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宋茶之韵,更显茶文化一枝独秀的魅力。力作《宋画茶韵》,与一众研究从茶史研究宋茶不同,它另辟蹊径,以宋画中茶画作品为切入点,细细鉴赏,从中体味宋人如何以茶品道、以茶品诗、以茶品禅,并深入挖掘为今存茶史载籍失载的一些宋茶文化细节,从而解开前人未解的宋茶文化之谜团,向读者展示了宋画空间中的风雅生活、宋画中的茶事、宋画中的茶器、宋画中的茶俗、宋画中的茶艺、宋画中的茶道,完整地揭示了茶器之形与茶艺之心,将两者完美结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宋画茶韵。 是书,文字飞动,语言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愿向读者力荐佳作。
故宫博物院以丰富、精美、极具研究价值的馆藏文物,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宫殿建筑群闻名于世。然而,更令人注目的是,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成绩卓著的众多专家学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故宫学人,继承了老一辈学者马衡、唐兰等先生的优良学风,踏实工作、潜心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为更好地推进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水平,为更好地展示故宫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编辑要求暂定如次:一、收录范围。本文库收录我院具有正高职称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性论集。二、编辑方法。本文库收录的论文集的篇目由作者自选,经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编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定稿。三、文稿容量。每集30~40万字,黑白插图不超过150幅。
本书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物为主要对象,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还原分析研究,是阐明物质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现代人条件好,就是需要吸纳的知识太多而时间太少,匆忙的工作与生活间歇中还要挤出时间充电。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反复的酝酿,策划了这套丛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外美术中将问题归纳为十个块面,每个块面又精选出10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用有限的篇幅承载量的信息,使读者不用再翻阅其他的书籍和资料,就可以用有限的时间了解到更多内容,在饭后茶余也可轻松地阅读。对中外美术的种种质疑,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既不为前现代启蒙主义所困扰,亦不限于现代形式主义的思路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宁寿官花园的营建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完工,是乾隆为自己归政后设计的居所。玉粹轩即位于花园的第四进,坐西朝东,三开间,歇山顶。钦命绘制室内明间西壁通景画,则为乾隆四十年。通景画在清官档案中又称作线法画,它以中西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制成颇有立体感的整壁图画,利用视象错觉延伸室内空间,因成一种独特的室内装修形式。占满玉粹轩明间西壁的通画,便是借用壁前的落地罩之“实”,而以画笔推出进深之“虚”,以成罩内的一个视象空间。画中灯笼框夹纱落地罩的式样与通景画前方的落地罩几乎相同,惟前者的隔心与横披心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后者为团龙八宝芝麻纱。
汉代的艺术,承继先秦以来的民族传统,以朴茂宏深冠绝古今。汉画像石,异彩纷呈,美不胜收,题材博涉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伦理诸方面,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而在书法艺术上,与法度森严的庙堂碑版相对应的是战国至秦以来一脉相承的简牍书迹。两汉简牍,以高古质朴、自然天趣成为书坛的奇葩,流风余韵,直至当代。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精选一百五十件汉画像石代表作,以其独步当今书坛的汉简书体落笔题句,汉书汉画,珠联璧合,朱拓墨韵,相映成辉。他全新的创意,当使读者在丰厚的艺术意蕴中浮想联翩。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收录了作者汤池教授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约30万字。内容主要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这些著述考论翔实,观点严谨鲜明,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首肯。其中又以史前彩陶及人像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墓室壁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教学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富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本书可供美术史、文物考古、古代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美术史、历史文化、文博考古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