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敦煌是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交会的圣地,敦煌莫高窟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艺术时空隧道。《敦煌艺术大辞典》正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收录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3000条,图版1000余幅,分门别类,编为综合,石窟形制与相关遗迹、遗物,各时代艺术 代表窟,彩塑,尊像画 说法图,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 瑞像图,密教图像,传统神话画,供养人像及题记,生产 生活 民俗,古代科技,服饰,音乐 舞蹈,建筑画,山水画 动物画,装饰图案,壁画技法,石窟保护,藏经洞艺术品,书法 印章,版本,地理,历史,历史人物,著作,敦煌学者等28个类别,以全面展示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土地之一,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多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 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汉画总录》徐州卷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同时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它主要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通过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使其在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研究价值。高明、胡春涛编著的《陕西寺观壁画全集(精)》通过350幅精美的图片介绍、讲述陕西寺观壁画的现状,是当前集文化传承、艺术整理和考古收藏于一体的重大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为今天人们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珍贵资料,另外对于其他唐代艺术品的时代以及真伪的考证也是极有用处的。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土地之一,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多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 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汉画总录》徐州卷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同时
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不同专题资料为纬,巧妙交织,作了翔实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门的重要参考书。400多幅彩色图像,图文对照,可读性强。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所呈现的高超的绘画技艺、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代表了当时绘画的 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北齐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乃至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列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六公里的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西北角。其发掘工作自1972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共清理画像石38块,从村里井台上找回5块,合计43块。本书汇集了该汉墓的画像石照片、拓片等,以及该墓出土的水晶兽坠饰、货币、残青瓷器碎片等文物图片,书前有关于该项目的概括性介绍和文物考古报告。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原意是指各种质地的卷轴画,它色泽亮丽,流光溢彩,具有鲜明的藏族艺术特色,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据西藏传说,早在佛教传人西藏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的存世品数量很少,存世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幅唐卡,是清代皇家的藏品,王家鹏主编的《故宫唐卡图典》汇聚了18世纪西藏与内地画师创作的一批珍贵作品。这批唐卡艺术精华,集中代表了西藏唐卡艺术在内地传播发展的面貌。
佛教造像,即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是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得到创造和表现的?早期佛像是如何被接受,并得到发展和传播的?这些问题是印度美术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鉴于秣菟罗佛像在佛教造像历史中的重要性,围绕秣菟罗佛像起源和初期造像的有关记载、遗品的风格特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说,佛像在秣菟罗地区接受的历史原因,以及秣菟罗佛像介于犍陀罗和阿马拉瓦蒂两大流派的同时发展中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中亚、中国等地的逐步推进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位于甘肃泾川境内的泾河两岸,有600多个石窟,建于北魏,被誉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地上遗址。本书是外次全面介绍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的作品。书中资料翔实,共有1200余张图片,并均加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