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奎1934年出生于浙江云和,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当代青瓷诞生地——龙泉上垟瓷厂学习先进的制瓷工艺,同时也对传统的制瓷技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6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上垟瓷厂,长达十几年,奔波于浙闽许多瓷厂。多年的磨练,让他的制瓷技艺日趋成熟。 70年代后期,受邀组建云和县大均瓷厂,任厂长兼技术总工。开发研制了乌金釉兔毫、油滴、满天星等制品。 1982年,国营云和陶瓷厂组建,历任技术总工和试验室主任。其问,深入研究了青瓷开片釉的机理和工艺。 1991年,德奎先生与国内权威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孙会元等达成共识,共同研究“传世哥窑”的制瓷工艺。 其后的15年,德奎先生与专家组一道,对传世哥窑的原料类型、胎釉机理、形制特征、施釉技巧、装烧形式、窑炉结构、烧制曲线、纹片沁色等
《新疆和田玉(全彩版)》中告诉我们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被提名为中国的 国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和田青花籽料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 玉石之路 ,即后来的 丝绸之路 的前身。
“曜变天目”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碗中宇宙”“天下神品”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陶瓷茶具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她们是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载体,是中国华夏文明智慧的结品。 《中国陶瓷茶具珍赏》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使用的茶具及其文化。每一件茶器从产生到时代变迁、宗教传承,都是由历史故事汇集而成,当我们回顾先民们曾用这样的茶具煮茶、分茶、品茶的情景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信那些富有灵性的古代艺术品不断融人我们生活时,会为人们带来平和的心境、文化滋养和美感享受。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每当读起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便仿佛闻到一缕茶香,悠然忘尘。“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伴随着时光的脚步和飘零在岁月里不舍的依恋,生命之舟已扬帆起航。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为浙江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之一。书中汇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外销瓷,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年的辉煌。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迅猛发展,中国瓷器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从南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各条航线莫不见证了这一辉煌。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藏瓷以官窑为贵,除瓷品精美绝伦外,尚能提供大量的当朝人文、艺术、历史信息。收藏是嗜好,为工余纾缓压力、洗涤心灵的最佳媒介。常言道:“鉴别藏品,须博才多学,见多识广。”最简易、直接、有效的方法,为多与专家、行家、藏友互通交流,才是真正的鉴赏家风范;而瓷友能在一起交流,培养对藏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解析力,也是一种缘分。 收藏也是投资,鉴赏能力提高了,自然会买到珍贵而有升值空间的藏品,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抱“捡漏”的心情。收藏不是投机,要买自己心仪而又看得透的作品,不要因为市场涨跌而买卖。 艺术品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这种需求来自潜在价值和品位。亘古以来,收藏家对优秀艺术品的需求,是稳定地与日俱增的。
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迅猛发展,中国瓷器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从南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各条航线莫不见证了这一辉煌。《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特展之三》汇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外销瓷,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