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 空白期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 空白期 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 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特展普及读本,特邀请研究 空白期 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著名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 空白期 的*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陶瓷修复》主要阐述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文物修复部分。文物修复的种类繁多,书中内容主要以古陶瓷修复为主,以教学模式进行编著。把古陶瓷修复根据不同的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划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品修复这三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修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古陶瓷造型复原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教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论述,以及实训室优秀作品的展示,让读者能清晰、直观地对文物修复有个进一步地了解。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草野编氓,目不睹先生礼器法物,而瓦盆上缶,无人不资为饮食之用。此书流传,天下之乐闻其说者广矣,岂特补古人未备已哉? 桐川此书,谓之为陶人之职场可也,谓之为本朝之良史可也。后之视今,因器以知政,固不独为博雅君子讨论之资矣。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本书大多是作者自己陶艺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思考已发表的论文。包括:陶艺的概念——叙述陶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根据不同时期对陶艺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各种现象,连带起陶艺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代陶艺的语言——从 “材料”、“成型工艺”、“工具”、“烧制”、“过程”、“形体空间结构”等入手,谈现代陶艺语言的生成的特点,强调“以技入道”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媒介是现代陶艺的语言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传统陶艺的认知上有所不同。现代陶艺空间——其生成其实也是本体的重要语言,分开论述主要是其空间形态生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分造型形态空间、釉色空间、以及过程空间三个部分。陶瓷的生活情怀——从陶瓷的实用属性入手展开对我国瓷器的工艺和审美的研究,追溯瓷器的历史和成就,强调对陶瓷文化的认同,并在“使用”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博物馆绘本”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有:《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本系列限量发售
本书由四章组成,约20万字,主要论述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史回顾与展望、二里头文化陶器与铜器的成分分析及产地探索、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等四个领域内容。1.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史。主要由田野考古成果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节组成。2.二里头文化陶器和铜器的成分与产地研究。主要由陶器产地初步研究、陶器化学成分的分析、白陶产地初步探索及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反映的产地转移四节组成。3.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研究。讨论了两个与陶器制作工艺相关的理论问题。4.二里头文化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研究。前两节以二里头文化的长流壶形盉与花边口圆腹罐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二里头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现象。第三节讨论了二里头晚期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问题。第四节重新探讨了夏商分界这
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 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出土金腰带饰、汉代掐丝镶嵌金辟邪、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银茶碾等精品文物。画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五省市各文博单位之间交流互动的丰硕成果。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之一册,时间跨度从商至五代,详细介绍了这段时期精品瓷器226件,全面分析了中国瓷器自产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及其与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后附论文三篇,分别对长沙窑、越窑和定窑展开深入研究。
“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一罗曼·罗兰 做经纪的人,常把自己比喻成伯乐。伯乐本是春秋时期的相马高 手,他发现千里马的过程,就像是经纪人通过一双“慧眼”,辨识出 未来的大明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驹到处有,只是没有被发现,而能够发现千里宝马的伯乐,比良驹更难 找。 我绝不自称伯乐。在这个商业行销挂帅的市场,如果只做好伯乐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发掘”出吴辰君、林心如这些“新星”。如果没有好好地“打造”,她们不过是街头巨幅广告上的甜美模特儿,或是人和名字永远兜不到一块儿的俏佳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谓的“造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像“炼金术”,一遍一遍,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冶炼,才能打造出纯度高、价值大的艺人。一个艺人的价值不在他的脸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
虽然的钻石早就被慧眼识宝的先人挖掘了出来,但是现代钻石工业始于1869年那个南非土著少年在一个农场上发现一颗颗大钻石那一刻,马修·哈特在行文之间重现了当年令赛西尔·罗德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还有那个小人物出身的冒险家巴尔尼·巴纳多发家致富的淘钻热潮。应运而生的钻石垄断集团实力强大,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都稳坐王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那个时期加拿大西北地区突然传出发现钻石的焊炸性新闻,而且年轻大胆的女地质学家艾拉·托马斯力排万难,终于在北极圈附近发现了钻石储备最丰饶的地区之一。 光彩照入的钻石同样具有黑暗的一面。猖獗肆虐、技术高超的盗窃活动是钻石行业的毒瘤,而为非洲战乱提供资金的“战争钻石”交易对钻石行业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马修·哈特在描绘这些几恶现象的时候,不无遗憾地将它们比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以资料汇编为前提,偏重于对考古及出土资料、信息的编辑与整理。《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从瓷器的釉色特征出发,对南宋陶瓷器进行一个大的分类,然后在大的釉色分类下,按地区及窑口,重点地归纳某一窑口某一釉色产品的特征。为力求全面、且求资料新颖,《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对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单独设章节进行了总结和初步的探讨,如南宋陶瓷的外销、南宋宫廷用瓷的思考等。此外,本书还编录了南宋纪年瓷简表及四川地区窖藏出土的南宋瓷器表等。
近十多年来,新疆远古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皿,这些彩陶器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意,其独特的器形、鲜艳的色调和多彩的花纹也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 新疆彩陶从分布地区和器物形制、图案纹样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组。一组以哈密地区为中心,包括哈密、巴里坤、伊吾等地;一组以天山南山谷地为中心,包括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乌鲁木齐南山的阿拉沟、鱼儿沟和乌拉泊,其北面似延伸到吉木萨尔、奇台、木垒等地;一组以和静—轮台地区为中心,其文化分布的范围伸展到了库车、拜城地区的克孜尔河沿岸;还有一组以伊犁地区为主,包括昭苏、新源和察布查尔等地。其中有的组,如哈密、和静地区又可分为若干类。现分别按线、类作介绍。 在新疆境内古代遗址中发现大量彩陶是近十多年来新疆考古工作中的重大收获。继《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