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一、本書是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選本,年代下限斷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二、本書按年代、地域編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厲王至幽王》期,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則按地域《江淮、齊魯、三晉、關中》分國別排列。三、為方便讀者,對銘文作了釋文。通假字和異體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補者于以填入》,不識之字除個別存原篆外,均作隸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標明。四、本書採用器銘,除少數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著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錄遣》《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金文總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考古》等雜誌五、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處理。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五年来研究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16篇论文,是长沙吴简研究的成果。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嘉禾吏民田家莂》为中心,分别讨论了“馀力田”、“常限田”的含义,“士”、“复民”、“诸吏”、“州吏”等社会群体的性质以及与孙吴政权赋役制度的关系,长沙郡一带的民风民俗与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下编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为中心,对简文中的“复民”问题,孙吴政权的丁中老小制、口钱、算赋等赋役制度,赐爵制度,屯田制度,孙权时期的商品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