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国家仪仗队士兵,书中详实地记录了他三年的军旅生涯,字里行间记录了激励着读者永远向前、勇争第一、永不服输的精神。
《甲骨文字形表》系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电子资料库为基础编著的一部甲骨文检索工具书。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形表》收集原《总表》遗漏的异体字形,同时增加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的甲骨文字和异体字,共计收集甲骨文6211个、单字4024字(据流水号)、异体字2187字,修补字头380个。今次增订版由原编著者增补6种甲骨著目所著录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文字学和文博学者的甲骨学研究,以及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研习的迫切需要。
《甲骨文书法常用字汇编》以供甲骨文爱好者参考研读,为中华文化之流传奉献自己绵薄之力。该书集先生十余载甲骨文书法之心得著述所成,涵盖甲骨文字出土问世、经典著述、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有裨于当世流传而惠及后辈学者甚矣。通读此书,令人顿觉中华文字艺术博大、神奇如斯,赞叹之余自豪感暗生。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金文学乃今人之称,是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之学的简称金文学术史对殷周青铜器铭文产生的背景铭文的内容及形式铭文研究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铭文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考证时间上,翔实论述了从青铜器铭文产生的殷周直到民国各个时期的金文研究概况特点及著述;在空间上,以中国的金文研究史为主,也兼及欧美和日本汉学界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全书涉及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铜器类型学美术考古学古铭刻学古器物学等)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各门学科,是迄今为止学界问世的部从学术史意义上全面研究论述
20世纪90年代,是筒帛古书大发现的时代,1993年于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郭店楚简即当时的两大发现之一。 《郭店楚简校读记》,是作者阅读《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的读书笔记。作者在对竹简释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多所订正的基础上,对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多所抉发,对道家、儒家研究提出了很多富于创建性的意见。他指出,这批简文并不简单就是于思学派的作品,也不能证明思孟之学独得孔学真传,从而在儒学界提出重新关注“七十子”的问题,对推进“ 七十子”研究、弥补思想史研究中的“漏洞”,具有巨大的价值。
本书系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先生嫡传弟子、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积多年功力撰写、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学》一书后半部分的修订版。本次修订,新增了147个甲骨文单字,由《殷墟甲骨学》介绍的1056个字增加到本书1203字。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还采用双色印刷,凡书中介绍的甲骨文原字迹均采用专色印刷,醒目大方,更加便于识认、使用。书中所引每一个甲骨文单字,是用硫酸纸在拓本上按字形原大摹写,毫不失真;甲骨文的注意在字头的右侧上方;甲骨文的释字探求本义;每个单字的右侧注明来自某著录书籍的简称;甲骨文的释义按类别分项说明,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 该书系甲骨学者王宇信研究员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的一种,目前该书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十一五”上海市重点图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