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学科成员学术论文汇编,选录论文19篇,既有近年已公开发表的,也有未刊的新作。本辑所收文章依专题归为四类,分别是 甲骨学与殷商史 青铜器、金文与殷周史 古史钩沈 汉学研究 ;研究对象为出土材料和文献典籍,研究视野由国内延伸至域外,涵盖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态、商周古史、商周考古、甲骨学、青铜器与金文、简帛学、科技考古、汉学等方面的新成果,综合性较强,学术价值较高,体现了先秦史研究室的学术传承和创新。
《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论集》收录叶玉英教授2005年至2022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28篇论文,包括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与历史问题研究,出土文献与汉语语法史、词汇史、语音史研究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古文字考释、古文字构形研究、谐声系列的整理和字词关系研究等;出土文献与史学研究部分主要是利用汉简讨论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及经济史问题等;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则包括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和语音史三类。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图书以“南海I号”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中国水下考古”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施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华天龙号”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 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 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 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本书是在西林昭一所著《中国新出土の书》和《中国新发现の书》两本书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修订补充而成的。 本书所选出土书迹的发表时间截止于2005年底,凡在2005年以前经由正式出版物刊发的出土书迹,原则上都是本书选择的范围,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选取唐代以前的部分书迹,宋以下的碑拓等书迹就只好忍痛割爱了。本书所选的出土书迹,均以其本身的书法价值和其在书法演变史上的地位为标准,凡同一时期同样书法风格的出土书迹,我们择善取用,凡书迹保存不太清晰者,我们多合而不取。 西林昭一原来所著两书中的文字,比较注意墓葬考古资料的介绍,本书为统一体例和节约篇幅,削减了相关的一些墓葬考古背景资料,重点是介绍书迹本身的出土地点、时间、定名、内容和其所具有的书法价值等,因此,如果对考古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本书是在《千年阅一城——汉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书基础上增订而成。在吸收了有关汉魏洛阳故城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章节,对汉魏洛阳故城的研究和保护现状作了全面科学系统的总结,着重对汉魏洛阳故城在汉魏王朝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全书共九章,图文并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科学的考古发掘资料,记述了有关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沿革、现存的重要遗址、新的考古发现、汉魏帝王陵墓的调查成果、汉魏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生活居住过或祖籍在此并有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同时也记述了那个历史时期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及诗词歌赋等文学成就以及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等内容,力求向读者全面展示一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本书对于先秦至秦代(以及少部分的两汉)的符节器物进行图像的搜集整理,对文字、器物形制、历史制度进行全面研究。本书上编“研究编”共有五章, 章为研究动机、研究方法,说明本研究有助发掘符节研究的价值;第二章则对“符节”的名义问题进行分析,可知“符”和“节”是名义不同的二类器物,而“符节”是统称;第三章共收录先秦符节二十九器,及附录伪器考辨器,进行校释汇编,包含极为重要的铭文、器物著录、器形形制等方面予以整合研究;第四章则对前三章进行统整,并讨论有关符节的周围问题,诸如文字国别、传世文献中的制度、虎符辨伪等专题探讨;第五章为结论,回顾各章研究成果。 下编“著录编”,收集先秦符节著录专书,对其中著录予以整理,并制作“著录总表”以各器为主体,将著录书目、著录器名予以详细罗列,以供研
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中国金石拓本,堪称富甲海外,却庋藏库房近百年而罕 为人知。本书首次对馆藏金石拓本进行调查。藏品主要由汉学家Berthold Laufer (劳费尔)、David C. Graham(葛维汉)在上世纪前半期收集而来。一九六零年代,该馆从李宗侗处购得名碑善本十余种,而它们多数又是清末收藏名家端方 的藏品。以端方旧藏为中心,择要介绍馆藏秦汉金石拓本精华,揭示拓本及手 书题跋之价值。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希冀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这一宝藏。
本书是对晚清罗振玉所编《殷虚书契续编》六卷所做的考释,属于填补空白性质,为古文字学界研究甲骨文作参考,同时也丰富了甲骨学史的研究。本书所做的考释工作,首先是对甲骨文单字作考释,原则上初次出现时做分析解释,其后则直接用通行字体隶定,或作简要的解释;遇有冷僻字或笔画残缺的字,则截取原拓片字形,再做字形分析探讨。其次对甲骨文单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和意义作分析研究。考释过程中,同时参考学术界(包括本人)已有的 研究成果,尽量使 研究成果在考释中有所反映。再次,本书的考释工作,不限于对具体卜辞的隶定和对甲骨文单字的考释,同时还涉及殷商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
本书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通过对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里的一些俗语词的吻合性研究,可以看到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启发和帮助我们从历史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 二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里有关租赁、借贷的俗语难词,特别是残缺不全的语段中的难词,为阅读研究扫清了障碍。 另外,书中还涉及租赁、借贷及民间买卖等方面的俗语难词,这应归功于来自中原的古老诗山方言,它为后人保留了有价值的资料。 三是考释了《敦煌变文集》《敦煌歌辞总编》里的一些俗语难词,解决了俗语难词的困扰,给阅读理解开拓了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四是解决了禅宗文献里的棘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