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由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邬文玲编著。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以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地理学、军事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一九三九年辅仁大学出版的丛书本,书封面有陈垣署题:辅仁大学丛书 天壤阁甲骨文存。扉页有沈兼士题: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唐兰着。书后版权页记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发行,共二百部。印刷所 北平彩华珂罗版印刷局,发行所 北平辅仁大学,经售处 北平隆福寺街修绠堂、文奎堂、琉璃厂来熏阁 ,装订两册。 其二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年重印本,封面题 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扉页书名右题 唐兰撰 ,左题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其余内容全部翻印辅仁大学丛书本,装订一册。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藏辅仁大学丛书本七部,此次整理,从中选出*好的一部复制放大出版。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
《古莲花池碑文精选》的主要内容为莲池为古碑荟萃之地,惜乎缺乏宣传介绍,“养在深闺人未识”。本着弘扬祖国文化的宗旨,《古莲花池碑文精选》极尽搜罗,并力求碑文句读准确、注释详而不烦,对每件碑石大都有裁体尺寸、存放地点、书写者简况、内容提要等基本情况的介绍。读者手持此书,按图索骥,可以对古莲花池碑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实用书法篆刻甲骨文》收入已释甲骨文字及同源字共计3033个,囊括了迄今为止已释甲骨文的全部注释准确,查阅迅捷,方便实用。
本书是利用现代笔迹学的研究成果对战国简帛字迹进行研究,现阶段利用笔记学原理对古文字字迹进行系统研究的多出现在甲骨文领域中,一些学者对战国简帛字迹有过研究,但均不成系统。本书首次对战国简帛字迹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自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中国藏西夏文献是指收藏在中国境内的西夏文献,它和俄藏、英藏、日藏西夏文献相对应,是整个西夏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杜建录首先进行全面的资料调查,摸清中国藏西夏文献家底,包括数量、种类、内容、质地、版本、出土地点、收藏单位;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甄别、分类与考释;后在资料搜集、考释、以及个案与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终成果。《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将实地调查与文献考证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文献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了中国藏西夏文献的历史文献价值与版本文物价值,解决对中国藏西夏文献只有个别论述,而没有全面研究和整体认识的状况,从而提升了我国在西夏文献收藏与研究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出土文献就是其中的精华。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文物考古事业长足进步,出土文献无论在品种、数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陡然剧增的局面。 出土文献对于古史(包括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等等)的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日渐为学界所注目。对于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可以说是为广大文史工作者补充提供了除了正史之外的各类资料。本书收录李学勤等著名学者的论文34篇,其中包括对上博楚简、里耶秦简、悬泉汉简、敦煌文书、新出碑铭的研究,内容丰富,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新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
芦金峰编*的《甲骨文与民族传统体育因素研究》是**次较为系统地利用地下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对在中国早期出现的体育形态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首次利用甲骨文材料,从体育的视角,对中国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总体的研究以甲骨文字和卜辞材料为研究基础,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初步构建起商代体育史的构架。对体育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商代体育史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6年创刊, 2013年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CSSCI)2014-2015年来源集刊。自2015年起,集刊由每年一辑改为两辑。辑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至汉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至汉晋史研究,发表资料、论文及动态和评介,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共收录研究论文27篇,材料涉及清华简、里耶秦简、北大汉简、张家山汉简、孔家坡汉简、走马楼吴简等多批简牍资料,内容涵盖了简帛文献学、古文字学、史学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今简帛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购一批珍贵的战国竹书(简称清华简),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价值可与孔壁中书、汲冢竹书相媲美。该书主要从文本校释、真伪考辨、成书问题、史实考证及易理研究五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陈伟主编的《简帛》是由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級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圍繞相關的三個層面,一以戰國文字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簡帛為主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三以簡帛資料為主要着眼點的先秦、秦漢史研究,發表論文和動態、評介、资料性文字。集刊實行嚴格的匿名審稿制度,堅持原創性、規範化、國際性,每年出版兩輯。 本书为第11辑。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计划围绕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简帛》为2007年简帛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共收录四十余篇国内外学者的论文, 从多种维度对上博、郭店、包山、里耶、张家山、马王堆、孔家坡、走马楼等出土的简帛资料进行探讨,其中既有像裘锡圭、夏含夷等这样的著名学者的重要论文,同时对于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也著意刊发。对于简帛的学术研究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帛》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一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三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集刊实行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原创性、规范化、国际性,每年出版两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