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博士丛书 之一,以马王堆帛书为研究对象,从帛书的缀合切入,在总结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帛书缀合的理论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马王堆帛书进行缀合、拼接。一方面,本书对马王堆帛书开展了重新拼缀、继续整理的工作,修订了一些释文,对部分文字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残片提出了待验证的缀合意见,为马王堆帛书日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方向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作者结合个人整理、拼缀帛书的经验和体会,系统梳理了行之有效的帛书缀合方法和缀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供同类出土简帛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出土简帛文献的大量发现,学界对古书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古书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故古书文本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品质、流变意义极为重大。本书系关于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的系列文章结集,所收论文皆以此问题为中心,既有综论性阐述,又有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庄子》等多种先秦古书的专题研究,展现了相关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
汉字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早可上溯至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饰纹和刻书符号。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文字的定型当在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此前应属草创阶段。周继殷而王天下,此后八百余年,汉字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钟鼎文、石鼓文及不同诸侯国流行的〔一字数形,随意增省〕的形形色色的籀文,至秦始皇统一为小篆。全国始有了统一的文字。汉兴后的四百余年间,汉字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隶变〕。这是一个由篆书逐渐演进为隶收的过程,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创时代意义的变革。其特征为〔简省笔划,划圆为方,划转为折〕。这一变革,突破了汉字象形、指事、会意等的造字准则。如此,隶书较之以前的各种书体便更加符号化,定型化,成为了一种结构规整而风格庄重的书体,盛行于两汉、魏晋。〔隶变〕的创时代变革,不仅成就了
本书以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数术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出土文字资料(如玺印、封泥、金石等)及相关传世文献、民族志、民俗学史料,利用多重证据法及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这一时期简帛数术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数术信仰如守宫砂验贞术、姅的禁忌与月事布迷信、 字 字形义构建与古代产育禁忌、命名趋向与名字巫术、疠病的诊辨防治与病因认知、秦汉律中的俗禁、浴蚕术、鼠害防除法、 禹步 的源起及流变、鬼神精怪及禳除术等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梳理考辨。或探赜索隐,或考其流变,或发其动因,以期对当时社会民生信仰、后世巫道符咒文化和汉民族民生信仰习俗、民族文化心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探求中国早期数术思想和信仰在我国后世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变异性
本书为2014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文字编》的修订版。在全面收集已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叁)的图版基础上,由清华大学贾连翔副研究员使用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 (国家专利申请号:201210414370.0)进行编辑处理,相较于扫描粘贴的编纂方式,大大改进了字形图片质量。 本文字编按《说文》部首次第排列,凡不见《说文》之字,概附在该部首之后,以星号 * 识别。凡隶定字形与《说文》字头部位稍有差异的字,在《说文》该字上标注方括号[ ]。为提高读者研究和使用的便利性,本文字编表上端附有《说文》部首字头序号,更附有拼音、笔画索引,方便检索。 本次修订,完善了前一版的细节,并根据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修正了部分字形的隶定,使本书更符合当前读者使用的需求。
在该书稿中,夏含夷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方学术功底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概括以及升华式的点评、总结。内容之广博、点评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涉及的出土文献有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几乎囊括了研究汉学有突出贡献的所有西方学者,我们可以获知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历程,亦将西方与中方的学术互动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其学术史的基础之上,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专著对其进行总结,已达到既往开来之目的。夏含夷先生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以概括式的阐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对于我们了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发展的历程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了解西方汉学十分重要的窗口,该书的出版必将贡献给学界一场学
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稿是邬可晶近先生从近10年来所写的研究出土战国秦汉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文章(主要为2018年9月之前正式发表)中精选出的30篇。书稿内容丰富,涉及战国秦汉古文字、古汉语、古文献等领域。
现有秦简算书有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田书》(2012~2023年刊布)和岳麓书院藏秦简《数》(2010~2022年刊布),本书校释2023年以前刊布的秦简算书文献。秦简算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在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手材料,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极具研究价值。本书汇集了2023年以前所见秦简算书文献,把秦简算书置于中国数学史的大背景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简文释读、简文句读、简文释义、简文今译等方面有新突破,在疑难古算用语诠释、疑难算理算法阐释、疑难算题解读、传世文献讹误校正等方面有新进展。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供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之用,可供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用。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 高的起点和提供 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 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唐代诗人辈出,人数众多,而留下传记的却很少。编者多年来从各处收罗到190余位唐代诗人的墓志,汇为一书,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十国五编,其中既有张说、张九龄、王之涣、郑虔、韦应物、李益等 诗人,也有许多不太有名、甚至《全唐诗》里也未收的诗人,仅在墓志里记录其诗作,或载其能诗,有诗集,显得弥足珍贵。这些诗人墓志为研究唐代诗人及其诗作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角度,可以拓展唐诗研究的范围,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是一部系统研究英国藏黑水城社会文书的学术著作,通过挖掘、分析英国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中的珍贵史料,从地理环境变迁、边疆开发和经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演变历史。
本书收录2021年5月份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西湖论坛”上所讨论之论文,有邬可晶《金文“儔器”考》、郭永秉《从新出清华简资料看〈说文〉古文考》、段凯《釋上博簡和魏碑中的“敕”字異體》等25篇文章,涉及古文字考释、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字形演变、用字演变等多个研究领域。
《出土文献研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系列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出土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内容包括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出土文献研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系列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出土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内容包括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