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中沉睡的人类遗骸,是镌刻着文明基因的 历史档案 。如何破译其中的考古密码?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推出的这部科普作品,以20 篇精微考据的美文为钥,从不同的视角解码人类遗骸这类特殊的考古遗存,书中内容包括古代开颅术、人工颅骨变形、相拥千年的拥抱葬、与良渚匠人的 不期而遇 、古代先民的纹身艺术、沼泽木乃伊等。作品中,研究者化身 文明侦探 ,如破案一般,在历史的迷宫中抽丝剥茧,揭秘那些被尘土掩埋的文明真相。
《西周甲骨探论》初版于1984年,距今已出版近四十年,是关于西周甲骨研究的部专著。为把作者对西周甲骨研究的一些新认识和成果提供给学术界,现将该书修订再版。我们不仅修订了原书部分内容,并整合了作者陆续发表的有关西周甲骨研究论文。此次再版,将原书的手写影印繁体版改为简体字印刷体,或将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阅读方便。 近年,西周甲骨不断有新的发现,诸如高青、洛阳、邢台、琉璃河、姚河塬等地,特别是周原周公庙有字甲骨的成批发现,待其整理公布面世后,必将掀起一个全面深入研究新高潮。而本书的面世,是为这批甲骨研究新高潮的 预热 ,将满足广大西周甲骨研究学者的需要,以期推动西周甲骨研究的前进!
本书原为沈之瑜先生为复旦大学文博培训班授课之讲义,后屡经修订,成为部综述甲骨学百年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共 13 章,前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中间则对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点、卜辞分析、甲骨文缀合与辨伪、卜辞断代以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等问题分别加以论述,最后对主要的甲骨学研究人员作一介绍。本书征引了大量史料,汇集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有作者个人的一些创见,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甲骨学内涵的概说性著作,可以作为一部甲骨文入门书来读。 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将注释规范、补全;增补学界重要书籍观点;补充新出土的重要资料等。
《故事就是历史:甲骨文的故事》讲述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王室用于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让我们透过那一个个如画的文字,去感受几千年前仙族的生活。《故事就是历史:甲骨文的故事》的目的,就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来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运用当代句法研究有关空语类的理论(emptycategorytheoriesincontemporarysyntax)研究殷墟甲骨刻辞空语类现象。全书分四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和方法,介绍当代句法研究相关理论。章以甲骨文动词所支配的数量、固定位置上名词性成分的分布情况为依据,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甲骨文动词结构系统句位系统,阐述了句位原则,着重分析甲骨文祭祀动词后名词短语的归属及数量问题,提出不存在传统语法分析所谓的双宾语句,也否定甲骨文句法存在三宾语的论说,指出甲骨文动词后名词数量为0~1个,为甲骨刻辞空语类研究提供了结构分析的依据。第二章讨论甲骨文动词的归类系统及空语类的分布问题。介绍了当代句法理论有关空语类的几种基本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对殷墟甲骨刻辞空语类进行分类,把甲骨刻辞空语类分为移位型空语类和包括省略与隐
本书以编年的形式,通过对具体历史活动和史料的记载,揭示明清时期建文史学从禁锢走向开放、从歪曲走向真实、从偏见走向客观的发展历程。
在《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中,“丹漆随梦——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漆器的发明创造与八千年的传承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光辉绚丽的漆文化史。这种富有创意与特色的中国漆器文物展,在外尚属首见。 这次展出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残长121厘米,系桑木边材削制,除榭部之外均捆扎一层树皮,连接严密,多有脱落。经对这件木弓上的“树皮”进行化验,确认为髹饰的一层天然漆,呈褐黑色。这件漆木弓距今八千年,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木弓是当时主要的狩猎工具,髹漆后更加坚固耐用,这是漆器初期的重要特征。因此,这件漆木弓是我们祖先的重要发明创造,也是中国古代漆器起源的一件有力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