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项目成果集(2011-2013)》收录的21个项目是2011~2013年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评选出的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其中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项目2项、保护规划项目5项、保护维修工程设计项目4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实施项目9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项。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半坡文明,古蜀王都,丝路重镇,千年港城……本书带你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腹底铭文首次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瑰玮雄奇的青铜神树,光彩动人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清雅意趣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5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充满智慧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就如至今深藏的秦陵地宫,谜团无数。一代奸雄曹操缘何薄葬?成吉思汗陵寝为何仍未被找到?乾隆的棺椁会走动,自己“看护”自己的陵寝? 汉广川王刘去四处挖坟盗墓仅仅是为饱眼瘾图好玩,南朝陈叔陵破掘坟墓是因为喜玩死人骨头;更有大旱之年,愚昧的农户以为得罪上苍,必破坟伐墓,残其死者肢体,进行“打旱骨丁闭庋奈资酢 本书抽丝剥茧,另类读史,带你进入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
在本书中,杜齐先生对几十年来在西藏考古以及西藏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在20世纪40年化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实物和遗址。因此,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我们当前从事的西藏考古、西藏文化及其起源的研究都具有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本书选取了摄影家李少白先生十多年来在故宫拍摄的一百多张耐人寻味的摄影作品,试图通过摄影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照相机镜头变幻多端的景别、视角,辅之以生动、有趣的史料和传闻,向中外读者展现一个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拓展、丰富了人们视野的故宫。
《二十世纪中国文博考古论著:美术考古学导论(第二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总论,重点是“理论与方法”,概括地讲述了西方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发生与发展,以期从历史发展中明确美术考古的对象、目的与任务,明确其性质乃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且与美术史有密切的关系。下卷是“分类与研究”,对美术考古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论述。每一类都原原本本地讲述其发现与研究历史,内容、形式和技法的分类与发展阶段,有的还对其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作出评述。作者将中国古代的美术遗存分为十类,乃是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的实际情况而划分的。他同时指出这种划分并不是的,指出“各种艺术除自身有着比较独立的发展过程之外,还有着它与其他艺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过程”,这是很有见地的。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书根据丰富的实物与文献史料,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南方铜鼓的起源、类型、分布、年代、族属、纹饰、铸造工艺和音乐舞蹈情况,并系统介绍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书后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2005年12月31日,来自中国江南古城宜兴的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人们并没有奔走相告,更没有额庆,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在轮回的花光水影中,在绵延的阳羡咏唱里,紫砂艺人心传手到,风生水起,取一块风霜历练的紫砂土,围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火光土色,写意人问,那紫砂壶,说不尽风风雅雅,读不完细细微微,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传人总是用他们手里的一把土,来感恩这个世界。
《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收录了专家授课的提纲与学员交流的材料,以及培训大纲和培训班相关资料,并附录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北京文件》全文。2007年10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举办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培训班。培训采取了专家授课与实地考察、经验介绍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书辑录小文25篇,发表年代最早的是2001年,截至2008年年底。这些论作长短不一,形式多样,按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组:组是简帛《日书》和与《日书》有关的论文,共11篇;第二组是关于楚卜筮祭祷简的研究,共6篇;第三组是关于历史地理的论文,共8篇。
《秦岭碑刻经眼录》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近两年时间,走访秦岭南北麓及其延伸段,对所存藏碑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秦岭碑刻的分布情况、类型形制,大体了解了秦岭碑刻的内容与特点,最终形成此成果。《秦岭碑刻经眼录》著录的地理范围自西向东依次为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四个区域内的秦岭及其延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秦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市、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太白山区域包括陕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岐山县、眉县和汉中市、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终南山区域包括陕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和西乡县、佛坪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华山区域包括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隋唐考古》内容简介:《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隋唐考古》简要回顾了20世纪隋唐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涉及城址、陵墓、瓷器、丝绸印染、金属工艺和中外文化交流诸方面,展示了隋唐盛世文明的辉煌成就。配有彩图7幅、插图33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