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为江西省近年来宋代纪年墓报告合集,有些内容已经发表,但是《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仍然有它的学术意义,以专题报告集的形式出版,有利于集中而全面地展示近若干时间以来江西省在宋代纪年墓考古所做的工作,同时,它的推出也必将对学术界重新从整体上考察江西省宋代考古在全国宋代考古中的学术地位提供有益借鉴。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发现古窑址近二千多处,从而构成了上起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
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大量7~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精美工艺品,以及同时代的古文书。这些“宝物”上至天皇与贵族的生活用具,下至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与数量繁多,不仅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鸟毛立女屏风等名品,亦有习字草稿、典籍外借记录等日常生活的留痕。历经千年,这些“正仓院宝物”幸运地躲过战乱与天灾,像一颗时光胶囊,将一个时代带到我们面前。 正仓院的藏品大量来自海外,展示了当时以唐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盛景。本书由多件宝物的材质、图案、铭文、工艺等关键元素出发,通过解读制造地、经手人及其进入日本的途径等信息,重现当年日本的对外交往与贸易。 正仓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许多原本难以传世之物。作者东野治之教授在本书中将看似寻常的“正仓院文书”与奈良地区出土的木简结合,进一
太仓古称娄东,是长江入海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经济富庶,文化发达。“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清代,以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鼻祖的娄东画派发祥于斯。近世更是英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已载入世界名人之册,当代著名国画家宋文治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宋文治先生1919年生于江苏太仓城厢镇,自幼勤奋读书,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并在苏州美专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在绘画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青年时代,宋先生在安亭师范任教之余,开始绘画创作,其作品推陈出新、融古开今,《桐江放筏》使其初露头角。自宋先生被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后,以其过人的勤奋和才华,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完美。作品入
历史,本如云烟,过眼即逝,幸好有文字和图像,可以存其梗概。或深埋于地层之中,或尘封于古卷之内,有时也以漶漫残碑的形式一直呆在人们时常经过的路上道旁,等待着有缘有心的人来发掘、释读、复原。深埋于地层之中的杭州史,远比尘封于古卷之内的杭州史,要来得悠久而瑰丽。本书即从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讲起,分“城与桥”“器与物”“陵与墓”“塔与寺”“雕与刻”五章,将杭州地标性的古迹遗存、代表性的文物题刻,通过一个个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可以暂时远离喧嚣浮躁,穿越回古色古香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 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 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集王羲之行书诗词》 采用《兰亭序》中单字,进行集字创作。配有诗词平仄符号和简单注释。 其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书法和诗词爱好者。作者共集齐诗词300首,拟分三册依次出版,此为第二册。
《考史游记》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桑原骘藏1907年前后于中国访古考察时的成果,主要由《长安之旅》、《山东河南游记》和《东蒙古纪行》三个部分组成。此书详细记述了,作者所探访的一些重要史迹,包括古建筑、陵墓、碑碣等,记录了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物产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状况,并配有三百余幅珍贵照片或插图,是一部学术价值、文献价值极高的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
《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介绍泥版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文化。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很多国家曾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文字类型,虽然所写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在外形上都是由一些小楔形笔画组成的符号,这是由于使用泥当纸、芦苇杆儿作笔在泥版上摁出符号的结果。这种文字在纪元以后已逐渐失传,直至近代考古学者在西亚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从地下挖出无数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数十万件完整和残缺的泥版,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无人认识的楔形文字。经过一些学者们艰辛而又曲折的努力,一些楔形文字终于考释成功。此前,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里曾有过的失落了的远古的文明。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中国古代精美盒具200件。上册为瓷盒,集古代烧瓷名窑之大成,以瓷盒为媒介,展现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陶瓷史。下册为石质、漆质、木质等材质盒具,以争奇斗妍的态势,聚各类工艺之珍品。 本书旨在通过盒具这些小小的容器,使读者体会古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发明,品味盒具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深意。每一次的开启,犹如推开旧日轩窗,望不尽的是满眼的风情与古老的文明。我们也由此得以触摸到那段逝去的历史,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看不见的故宫》天人合一,人间正中。故宫,一个凝聚了中国5000多年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奇珍异宝、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神秘宫殿,一座960万平方公里东方古国的心脏之城。故宫的门,到底有多窄?就在几十年前,成百上千万人中或许只有一个人能获准进入;故宫的门,到底有多深?只凭一天的走马观花,近600年中华历史的纵深积淀也只能浅尝辄止。摄影家李少白先生,用十余年的时光,游走、流连于故宫,至人所罕至,见人所罕见。晨曦中殿角边鸟的飞环、夕照里红墙斑驳的树影、春日里疯长的野花、冬雪掩映中的御道红墙……一日各时,尽在眼底;一年四季、尽在画中。时光更迭的历史瞬间、纠解不尽的宫廷旧事、万人伏扣的帝王尊崇,以及幽存于红墙内外的情绪、情感……一个个看不见的紫禁往事,在李少白先生的镜头中,都一一为你铺陈和重现……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