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为 稀见笔记丛刊 系列丛书之一, 稀见笔记从刊 是文物出版社近年主推的古籍整理类丛书之一,从众多笔记中遴选稀见罕传的刊本,在注重其史料价值的同时,同时兼顾了丛书的趣味性、通俗性,部分片段诙谐幽默,读来令人玩味。《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共收两种:《述异记》,清代东轩主人辑,与南朝祖冲之、任昉两人的《述异记》颇类,但述明清志怪,所收内容除新奇外,尚能反映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此实际志怪笔记的杰出之作。《鹂砭轩质言》,作者为清乾隆时期状元戴连芬,《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仿《聊斋志异》的体例及写作手法,但《述异记鹂砭轩质言/稀见笔记丛刊》记述鬼狐少而史实轶事居多,颇具特色,是仿书中的佼佼者。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把火药制成兵器用于军事,中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面。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明清以后,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研制和发展却陷入停滞,反而大大落后于欧美各国。 本书作者在广泛查证史料、吸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各类火药、火器的产生时间、研制工艺、使用状况、理论著述,以及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东渐和兴盛衰落等重大问题,对有争论的学术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弥补了在我国相对薄弱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尤其是火药火器史研究上的不足。
有人把古玩杂项收藏比作聚宝盆:聚集珠宝、珍宝、财宝之盆。古玩范畴里面,除陶瓷外,可供上手把玩的工艺藏品,包括青铜器、玉器、家具、绣品等,都可称为杂项。杂项收藏种类多、形制奇、工艺精、范围广,赏玩魅力无穷,增值潜力无限。本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读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品味古玩杂项之美。 《古玩图鉴:杂项篇》共列出12章内容,分别是鼻烟与鼻烟壶,珐琅、料器和琉璃,丝绣与毛毯,造像,扇,名石,焚香用具,蟋蟀盆,古玩琐碎,几乎囊括古玩杂项的方方面面,*后一张特为读者梳理了明清特殊艺术家小传。本书对每种器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包含器物的诞生、发展、原料、制作、品种、鉴别等多种内容,搭配历史资料和市场信息,较好的还原了古玩杂项的历史和品质,为杂项鉴
20 世纪70 年代,河姆渡遗址的横空出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黄河中心论”,人们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的文明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共同基础。21 世纪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扎营于浙江金华的浦阳江上游,在这里开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由此开启了上山遗址的发现之旅,也将以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间上限,拉长到了万年之前,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的突出地位。20 年多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上山文化体现在稻作、定居、彩陶等方面的证据链已经日臻完整、完善,成为万年中国的重要符号。在中华文明奠基阶段,人们在这片热土上劳动、创造的清晰图景,已历历在目。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任集刊名誉主编。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非遗传承研究》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