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正说世界:文明的瑰宝 世界奇迹》述说数千年前神秘而壮美的故事,见证遥远时代的文明曙光。涉及世界文明古国兴衰、世界文明奇迹风云、世界科技文化进程,全景式地梳理了世界文明史的脉络。 《正说世界:文明的瑰宝 世界奇迹》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珍贵历史图片,适合各年龄段、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全彩印刷,打造世界文明最光彩的历史镜像。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两朝长达491年的统治历史中,共有24个皇帝生活居住在紫禁城里,演绎出一幕幕兴衰史剧; 由能工巧匠和艺术家们所建造的这些巍峨宫阙、朱红高墙、御苑琼台,述说着5 OO多年的历史沧桑。几乎每一座宫殿、每一座院落、每一处山石,甚至每一口水井、一床一案,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塞外汗王宫》主要讲述了:一些帝王子的生活起居与沉浮悲欢,宫殿园林陵寝的堪舆术数与景观艺术,禁城离宫岁时的典章掌故与红白典礼,尊藏档案珍宝的风云疑案与奇闻秘辛。
《青铜的战神》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讨了齐鲁兵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它的辉煌成就,从中可以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兵家文化,对了解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具有的帮助作用。
从岩石艺术到文身的未婚少女,从猛犸屋到亚速王宫,从人类远祖的化石到成熟的文字书写系统,从洞穴遗物到海底沉船。本书中的考古发现无不改写着人类对过去历史的认识。三百多幅精美的插图配以简约的文字,《考古的故事》展示了100次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大发现是:耶利哥遗址、特洛伊城址、兵马俑、纳斯卡线条、泥淖人、克诺索斯官殿、马丘比丘遗址、塞南沉船、阿尔卑斯冰人、罗塞达石碑……
本书是考古专家写给普通读者的读本。取释疑、解谜、改写、补写历史的角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领域的33次重大发现——从窥探高原古国之谜到潜入水下探宝,从寻觅远古岩画到发掘地下宫殿……讲述了一个个迷人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
《福州涉台文物图录》是在近年来对涉台文物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精选出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涉台文物图片和相关历史照片236幅,分为涉台史迹、涉台宗教与民间信仰、涉台人物、涉台家族等四个部分,配以的文字说明,直观、详细地描述福州涉台文物的概貌及特征,是一本集知识性、资料性、普及性、鉴赏性为一体的图册。
能寄兴者,常寄于物。夫物既可寄之以兴,则凡世间万物皆可会然于心,发乎性灵,而助吾天机。是以达者兼爱有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其能爱菊,颇可去折腰之累;堪任调鹅,尤能增书法之胜。更假山水之雄描青抹绿以作江山卧游;或借天地之奇迁思妙想以为袖里乾坤。盖善用物者,物无无用,要以抒发心性为主旨,取法自然为深趣。夫士夫之玩物也,物本乎其志。故能居庙堂之高固可存兼济天下之志;穷处江湖之远犹可有独善其身之乐。且自古圣贤立言,莫过于洙泗之时,天下至理已备,人则安可企及。况出世绝俗之风由炽,玄学方启,正当回归自我之机。究士夫之玩物,及其始也,盖在个人醒觉之时。于是竹林之士兼奉道氏常为林下清谈;逃宦之人转寻桃源权作世外消闲。夫物兴物故,尘寰纷攘,天道变易,心为之辟。是亦超然物外,不为
由靖江活宝卷文库黄靖所著的《解读靖江宝卷/靖江活宝卷文库》一书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靖江的说唱艺术——宝卷。宝卷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成于宋,明清年间盛行一时,后日趋式微。本书力求以普及通俗的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以期在青少年中产生积极影响。
《简帛文献词语历时演变专题研究》从新词新义的産生、基本范畴词的演变、复音词的演变等角度对简帛文献的语言事实进行描写分析,揭示了若干词语历时演变的轨迹。既有对若干个体词语的出现时间、语源、语义发展、词语分化、语用演变等的描写,又有对词语更替性演变的描写,还从秦帝国的统一、秦方言的东渐等角度分析了简帛文献词语历时演变的动因。另外,还解决了一些简帛文献释读问题,并利用简帛文献词语的历时演变研究的成果讨论了一些辞书学与文献学问题。
当年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虽然也是争夺皇位的骨肉相残,但历史上却鲜有贬责之辞。这一现象并不符合中国人同情弱者的传统心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董鄂妃的死,对于正处在热恋中的年轻皇帝顺治来说,简直就是棒大鸳鸯散,以至于顺治皇帝寻死觅活,最后竟然不辞而别,到山西五台山削发当和尚去了。 由于自己久居皇位,儿子们对于皇权觊觎已久,康熙害怕这虎视眈眈的儿子中,早晚会有人将他打发上西天。弑父的悲剧真的上演了吗? 同治帝的死因,史学界和民间各执一词,究竟是死于天花亦或是梅毒,恐怕只有躺在地宫里的同治才说得清。有一点可以肯定,活在人世间的他不过是深宫禁院里的一种摆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界集币活动出现新的势头,集币爱好者、研究者愈来愈多,因而一本普及并关注提高的古钱辞书,理应面世。在此大势下,朱活先生将早年在《文物》杂志连载刊出的关于历代钱币的辞书内容略加增补,以《古钱小辞典》由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之后又经三次重印,此次为第四次重印。这本辞书的内容,以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钱币(包括纸币)为主体,兼录流传到我国的邻邦古钱(如朝鲜、琉球、越南古钱币)。同时,附有《古钱名词简释》。
本书讲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重点石窟的现存状况、开凿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其中隐含的宫廷内部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