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图书。 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
本书是对海内外现存清代京杭大运河舆图的较系统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调查、整理”体现为:弄清运河图藏图机构、收藏路径、图幅保存状况,并进行分类和编目。“研究”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研究单幅运河图图幅内容、表现年代、图幅价值、版本源流等问题;二是探讨不同类型运河图的特征、背景等,并归纳总结运河图绘制内容的时空差异及成因;三是发掘运河图图像史料的价值,进行图史互证、以图证史的研究尝试。总之,这本“图书”是对中国古地图中类型图研究的新探索,也力图为京杭大运河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和新思路。
本书是对海内外现存清代京杭大运河舆图的较系统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调查、整理”体现为:弄清运河图藏图机构、收藏路径、图幅保存状况,并进行分类和编目。“研究”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研究单幅运河图图幅内容、表现年代、图幅价值、版本源流等问题;二是探讨不同类型运河图的特征、背景等,并归纳总结运河图绘制内容的时空差异及成因;三是发掘运河图图像史料的价值,进行图史互证、以图证史的研究尝试。总之,这本“图书”是对中国古地图中类型图研究的新探索,也力图为京杭大运河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和新思路。
《地图史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入20多位地图史和历史地理学者的论文,深入研究、探讨中外地图史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地图史研究领域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的学术成果。
《长安学丛书:李之勤卷》从李之勤先生不同时期撰写的上百篇论文中精选40余篇代表作,分为四个部分:1.西安周围古驿道,是李先生用力最勤的研究领域,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2.陕西史地丛稿,围绕西安或古长安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考证,所涉及地名更改、棉桑兴衰、名胜古迹定位,虽系历史问题,亦与当今政情和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3.唐朝宰相杜佑及其史学名著《通典》,是李先生数十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之一。《长安学丛书:李之勤卷》所收论文三篇,意在阐明杜佑进步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重要贡献,纠正旧史对其政治活动的诬陷和偏见。4.泾阳王徵,是明末较早信仰基督教、热心传播西洋科学技术的学者和中级官员,对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有重要贡献。王徵著作甚丰,李先生所撰写的两篇文章,可供读者了解王徵著译的全貌。